謝
邀,同時謝謝題主提出這樣一个好題目,讓我有動力繼續答題。
「圡」字,是隸書成熟過程中形成的一个俗字,爲「土」字的俗字。造這个俗字的目的,在於與「士」字作區別。
張涌泉先生在《漢語俗字研究》一書中,已經明確指出了俗字產生的來源之一——俗字的區別性。即形近字往往通過人爲增加區別符,加大區分,從而達到區別字形以便區別字音、字義的目的。
※※※※※※※※※※※※※※※※※※
與「圡」「土」「士」最類似的一組例子當爲「玉」與「王」字。
小篆「玉」如此作

小篆「王」如此作

筆者在學篆刻藝術的時候,老師就明確交待過我,「玉」小篆的三橫必須等距,而「王」小篆的前兩橫要挨得比較緊密。事實上小篆中此二字就是通過橫與橫之間是否等距來作區分的。
「玉」與「王」字在隸變的時候,就遇上了和「土」「士」一樣的窘迫——橫與橫之間的距離(或橫與橫之間的長短)已經不足以區分這兩个字。
於是在隸書階段,「王」字沿襲了小篆中三橫一豎的寫法,而「玉」字則在小篆三橫一豎寫法的基礎上多加一點以示區別。這種區別,一直沿襲到了今天的楷書系統中。
筆者之所以對這个「玉」字印象這麼深刻,是因爲筆者表字「瑾昀」中的「瑾」字,即爲「玉」旁字。事實上俗稱「王字旁」的字,都應正名作「玉字旁」。「玉」字在構字偏旁中不加一點,是因爲沒有這種作區分的必要。因爲「王」字本身構字能力極弱,很少有真正从「王」的字。因而「玉」旁字就沒有加點,反而沿襲了小篆的正確字形(作「王」形),且一直延續至今。
※※※※※※※※※※※※※※※※※※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圡」、「土」、「士」字。
這部分內容會比較多,筆者直接貼書影,不再作轉述:

(書影摘自《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曾良·2006))
簡而言之:
- 中古時代,這時期的漢字典籍主要以手抄爲主,手寫很難看出「土」和「士」的區別。所以人們往往增加區別符,使用「圡」形和「土/士」形來表示漢語詞 tǔ 和 shì (類似於用「玉」形和「王」形來表示漢語詞 yù 和 wáng),這體現的是俗字的區別性。這種區別性,也是漢字演變發展的幾種基本規律之一。
- 再後來到了彫版印刷、活字印刷時代(唐宋以來),手抄書慢慢向印刷書轉移。人們可以用規整的印刷字模通過橫畫的長短對比來體現「土」與「士」的區別,以前作爲手寫區別符的點變得不那麼重要。所以人們又開始慢慢回歸小篆時期的區分,使用更加正統的「土」形和「士」形來表示漢語詞 tǔ 和 shì。這種區分,也沿用至今(當然,「玉」和「王」就沒有改回來了)。這體現了三點:1.異體字整理中,規笵者儘量以字源字理作爲主要攷慮因素;2. 印刷術給漢字規笵帶來了相當大的便捷;3. 很多俗字,都是手寫錯訛(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區分)產生的。
關於中古時代的俗字,可參筆者的舊作:
「衅」作為「釁」的異體字是如何出現的?,或請期待筆者日後在
汉字 - 知乎专栏發佈的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