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盖蕨科是北京种类最多的蕨类科 土生植物,通常中小型,少有大型。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粗长横卧,或粗短斜升至直立,内有网状中柱,外生或多或少的鳞片;鳞片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卵形、心形,或为狭长披针形及先端毛发状的细线形,全缘或边缘有细齿,棕色或黑色,有时中央棕色边缘黑色,细胞狭长,孔细密,不透明,基部着生或近中部盾状着生;叶簇生、近生或远生。 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线形、新月形,或上端向后弯曲越过叶脉呈不同程度的弯钩形乃至马蹄形或圆肾形,通常生于叶脉背部或上侧,有时新月形或线形孢子囊群成对双生于一脉上下两侧(双盖蕨型),有或无囊群盖;囊群盖圆肾形、线形、新月形、弯钩形或马蹄形,以弯缺处或一侧着生,成熟时扁平或拱胀,从外侧张开,偶有从拱胀的背面不规则破裂,或有卵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囊群盖,以基部一点着生于囊托,成熟时后倾被压于囊群下呈下位鳞片状。孢子通常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或半圆形,罕近圆形,单裂缝,大多有较明显的周壁,少有无周壁;周壁及外孢壁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并常见周壁形成褶皱。 约20属,500种,广布全世界热带至寒温带各地,尤以热带、亚热带山地为多。中国各属均产,约400种;西南地区属、种最丰富(仅缺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 et Z. R. Wang),垂直分布范围也最广,海拔高度下达100米以下,上达5600米。 北京有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冷蕨属、短肠蕨属、蛾眉蕨属五属,约十五种,广布北京各个山区,是北京数量最多的蕨类科。 羽节蕨在北京门头沟、密云、延庆、怀柔等区县林下可见,分布还算广泛。叶轴及羽轴下部特别是二者相交处有淡黄色小腺体,可简单识别此种。 羽节蕨的孢子囊 羽节蕨的所谓羽节——腺点 北京冷蕨属植物有两种,冷蕨和欧洲冷蕨,前者较常见,后者罕见。 冷蕨分布于北京门头沟、密云、延庆和怀柔,生林下岩壁上。 又名山冷蕨,北京少见,只见于密云坡头林场附近,生于林下潮湿的石缝里。 ![]() 北京见于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生于林下600-1500米处。 ![]() ![]() 短肠蕨属的孢子囊 ![]() 北京分布于密云、怀柔和延庆,不算常见,生于林下。 北京见于昌平南口附近,不多见,生于林下。 北京仅见于密云坡头地区,生于林下、 北京仅见于密云坡头林场附近,生于林下,少见。北京这种蕨类尚有 密云蛾眉蕨(变种)Lunathyrium vegetius (Kitag.) Ching var. miyunense Ching & Z. R. Wang存在,密云分布的应该就是此变种。 ❖ ![]() ![]() 蛾眉蕨属孢子囊 ![]() ![]() ❖ ![]() ![]() 北京中低山区常见的蕨类植物,广布、习见。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地带。 有文献称为日本蹄盖蕨,北京怀柔、密云可见,生于林下。 又名小叶蹄盖蕨,北京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生于林下。 又名猴腿蹄盖蕨,其嫩茎为著名的野菜,北京不多见,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有分布。 ❖ ![]() ![]() 多齿蹄盖蕨幼叶 北京见于门头沟百花山、妙峰山等地,生于山谷林下,不多见。 北京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林场,生于林下,不多见。 北京最少见的蹄盖蕨属植物,仅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生于林下。 ![]() ![]() 肿足蕨属孢子囊 ![]() ![]() 肿足蕨属之肿足 北京仅见于房山区上方山地区,生于石灰岩岩缝里。 北京见于房山区上方山,生于石灰岩岩缝里。 金星蕨科生长状态 ![]() ![]() 金星蕨科孢子囊 ![]() ![]() 北京仅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极少见,生于林间沼泽、路边。 ![]() ![]() 多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攀援。根状茎横走、卧生或直立,被具透明粗筛孔的褐色或深棕色的披针形小鳞片,无毛,有网状中柱。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或肾形,单裂缝,周壁具褶皱,褶皱连接形成网状或不形成网状,表面具小刺或光滑,但常因不同的分类群而变化很大,外壁表面光滑。约有10属,700余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主产热带。其中铁角蕨属 Asplenium L. 为种类最多、形体变化最大的1个属,为本科的中心属(其少数种类产于北半球寒温带),其他各属的种类很少或只有一二种,分布区较为局限或呈现洲际间断分布。许多属和种生于干旱生境和石灰岩石缝中。中国现有8属,131种,分布全国各地,以南部和西南部为其分布中心。北京有过山蕨属和铁角蕨属两个属,约6种。 ![]() 过山蕨属为陆生小型蕨类,其叶前端可以进行无性繁殖。 ![]() ![]() ![]() 北京中山区常见,生于林下岩石或树皮上。 ![]() ![]() ❖ ![]() ![]() 北京各山区均有分布,生于较为干旱的岩石缝中。 较北京铁角蕨少见,见于海淀西山、门头沟区百花山、房山区十渡等地,生境同北京铁角蕨。 又名小铁角蕨,北京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不常见,生于山地岩石和梯田缝隙里。 又名拟变异铁角蕨,北京东部据说有分布,但笔者未见到,在遵化马兰峪发现,生于林下岩缝。 据说分布于密云北部,模式标本采集自密云坡头,生于岩缝中,但笔者至今未见,暂记于此。 ![]() ![]() 土生蕨类。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横走,有网状中柱,被膜质的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或疏生,有柄,二形:不育叶绿色,草质或纸质,椭圆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一回羽状至二回深羽裂,羽片线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互生,无柄,羽裂深达1/2,裂片镰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全缘或有微齿,叶脉羽状,分离或联结成网状,无内藏小脉;能育叶椭圆形至线形,一回羽状,羽片强度反卷成荚果状,深紫色至黑褐色,成圆柱状或球圆形,叶脉分离,在裂片上为羽状或叉状分枝,能育的末回小脉的先端常突起成囊托。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囊托上;囊群盖下位或为无盖,外为反卷的变质叶片包被;孢子囊球圆形,有长柄,环带由36-40个增厚细胞组成,纵行。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不具边缘,具透明的周壁,呈薄膜状,疏松地包裹于孢子外面,略微褶皱,表面上有小刺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有荚果蕨属和球子蕨属两属,北京两属都有,各有一种。 ![]() 土生。根状茎粗壮,直立或倾斜,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有柄,二形:不育叶椭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顶部羽裂,基部不狭缩或狭缩,二回深羽裂,羽片狭披针形,互生,平展或斜展,无柄,深羽裂达1/2,裂片镰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近全缘或有微齿,叶脉分离,羽状,小脉伸达叶边,叶草质或纸质,绿色,近光滑或仅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少数柔毛或疏生鳞片;能育叶与不育叶等高或较矮,叶片椭圆形至阔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线形,互生,几无柄,两侧强度反卷成褐色荚果状,包裹着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球圆形,着生于由小脉顶端形成的囊托上,无隔丝;囊群盖或有或无;孢子囊大,近球形,左右两侧稍压扁,柄纤细,环带纵行,通常约由40个增厚细胞组成,裂口不明显。孢子椭圆形,具透明的周壁,呈薄膜状,略微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约5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我国有3种,广布于南岭山脉以北各省区。北京有荚果蕨一种。 ![]() ![]() ![]() 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又名野鸡膀子,见于北京怀柔、门头沟、密云、延庆、平谷等地,生林下湿润土地上,较为常见,其嫩芽可做野菜,称为野鸡膀子,叶柄基部可做贯众入药。 ![]() ![]() ![]() 北京仅见于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极少见,生于林下潮湿处。 ![]() 本文作者:苦丁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