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地区野生蕨类植物彩色图鉴(中)

 369蓝田书院 2019-06-18

九、
蹄盖蕨科Athyriaceae 

蹄盖蕨科是北京种类最多的蕨类科


土生植物,通常中小型,少有大型。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粗长横卧,或粗短斜升至直立,内有网状中柱,外生或多或少的鳞片;鳞片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卵形、心形,或为狭长披针形及先端毛发状的细线形,全缘或边缘有细齿,棕色或黑色,有时中央棕色边缘黑色,细胞狭长,孔细密,不透明,基部着生或近中部盾状着生;叶簇生、近生或远生。

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线形、新月形,或上端向后弯曲越过叶脉呈不同程度的弯钩形乃至马蹄形或圆肾形,通常生于叶脉背部或上侧,有时新月形或线形孢子囊群成对双生于一脉上下两侧(双盖蕨型),有或无囊群盖;囊群盖圆肾形、线形、新月形、弯钩形或马蹄形,以弯缺处或一侧着生,成熟时扁平或拱胀,从外侧张开,偶有从拱胀的背面不规则破裂,或有卵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囊群盖,以基部一点着生于囊托,成熟时后倾被压于囊群下呈下位鳞片状。孢子通常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或半圆形,罕近圆形,单裂缝,大多有较明显的周壁,少有无周壁;周壁及外孢壁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并常见周壁形成褶皱。

约20属,500种,广布全世界热带至寒温带各地,尤以热带、亚热带山地为多。中国各属均产,约400种;西南地区属、种最丰富(仅缺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 et Z. R. Wang),垂直分布范围也最广,海拔高度下达100米以下,上达5600米。

北京有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冷蕨属、短肠蕨属、蛾眉蕨属五属,约十五种,广布北京各个山区,是北京数量最多的蕨类科。

羽节蕨属Gymnocarpium

01、羽节蕨Gymnocarpium jessoense

羽节蕨在北京门头沟、密云、延庆、怀柔等区县林下可见,分布还算广泛。叶轴及羽轴下部特别是二者相交处有淡黄色小腺体,可简单识别此种。

羽节蕨的孢子囊

羽节蕨的所谓羽节——腺点

冷蕨属Cystopteris

北京冷蕨属植物有两种,冷蕨和欧洲冷蕨,前者较常见,后者罕见。

01、冷蕨 Cystopteris fragilis (L.) Bernh.

冷蕨分布于北京门头沟、密云、延庆和怀柔,生林下岩壁上。

02、欧洲冷蕨Cystopteris sudetica A. Br. et Milde

又名山冷蕨,北京少见,只见于密云坡头林场附近,生于林下潮湿的石缝里。

冷蕨属的孢子囊 
短肠蕨属Allantodia

01、黑鳞短肠蕨Allantodia crenata (Sommerf.) Ching

北京见于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生于林下600-1500米处。

短肠蕨属的孢子囊 

蛾眉蕨属Lunathyrium
本属是一个很自然的、在形体上极为一致的属,与蹄盖蕨属 Athyrium Roth 不同主要在于叶片常为一回羽状,羽片深羽裂,羽片基部两侧对称,叶轴和羽轴上面的浅沟在相交处不能互通,叶轴、羽轴及叶脉常多少具有节透明的粗软毛,囊群盖呈新月形,很少为马蹄形或弯钩形,通常质地坚厚、拱起如蚌壳状。北京这个属有4种,均不是很常见。
01、蛾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 (Sw.) Ching

北京分布于密云、怀柔和延庆,不算常见,生于林下。

02、朝鲜蛾眉蕨Lunathyrium coreanum

北京见于昌平南口附近,不多见,生于林下。

03、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 pycnosorum

北京仅见于密云坡头地区,生于林下、

04、河北蛾眉蕨Lunathyrium vegetius (Kitagawa) Ching

北京仅见于密云坡头林场附近,生于林下,少见。北京这种蕨类尚有 密云蛾眉蕨(变种)Lunathyrium vegetius (Kitag.) Ching var. miyunense Ching & Z. R. Wang存在,密云分布的应该就是此变种。

蛾眉蕨属孢子囊 

蹄盖蕨属Athyrium

陆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多为直立,少有横走或斜升,罕细长而横走;叶簇生,罕近生或远生。孢子囊群圆形、圆肾形、马蹄形、弯勾形、长圆形或短线形,背生、侧生或横跨小脉上;囊群盖圆肾形、马蹄形、弯勾形、新月形、长圆形或短线形,褐色,膜质,边缘啮蚀状或有睫毛,少为全缘,通常宿存,罕无囊群盖或囊群盖不发育。孢子两面型,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表面具褶皱或无褶皱。本属为蕨类植物中较大、分类最困难的属之一,是蹄盖蕨科的主干,分布于世界各地,主产于温带和亚热带高山林下;估计全世界约有160多种,中国现知有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以西南高山地区为分布中心,各省区均有。杂交是造成本属分类困难的原因之一,在日本已报道有60多个杂种,中国究竟有多少杂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北京这个属据记载有7种,算是北京种类最丰富的蕨类属。

蹄盖蕨属的孢子囊 
01、华东蹄盖蕨Athyrium nipponicum (Mett.) Hance-Mett

北京中低山区常见的蕨类植物,广布、习见。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地带。

02、华北蹄盖蕨Athyrium pachyphlebium

有文献称为日本蹄盖蕨,北京怀柔、密云可见,生于林下。

03、麦秆蹄盖蕨Athyrium fallaciosum

又名小叶蹄盖蕨,北京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生于林下。

04、多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 (Doell.)Ching

又名猴腿蹄盖蕨,其嫩茎为著名的野菜,北京不多见,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有分布。

多齿蹄盖蕨幼叶 

05、中华蹄盖蕨Athyrium sinense Rupr.

北京见于门头沟百花山、妙峰山等地,生于山谷林下,不多见。

06、东北蹄盖蕨Athyrium brevifrons Nakai.

北京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林场,生于林下,不多见。

07、河北蹄盖蕨Athyrium hebeiense

北京最少见的蹄盖蕨属植物,仅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生于林下。

十、
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本科为一小群生于干旱的石灰岩的奇特植物。由于它的中柱体型同蹄盖蕨科金星蕨科,毛被类型同金星蕨科,而孢子囊群和盖又同蹄盖蕨科,叶型和染色体数又近鳞毛蕨科,因而或被列在金星蕨科之下,或被放在蹄盖蕨科中,或将之归入鳞毛蕨科中的蹄盖蕨亚科中。鉴于这群植物在系统和生态上的特异性,本图鉴采用秦仁昌系统,单立一科,本科仅有肿足蕨属一个属。北京在房山上方山分布两种。其叶柄基部明显膨大,故名肿足。

肿足蕨属孢子囊

肿足蕨属之肿足

肿足蕨属Hypodematium

01、毛叶肿足蕨Hypodematium pilosum 

北京仅见于房山区上方山地区,生于石灰岩岩缝里。

02、疏羽肿足蕨Hypodematium laxum

北京见于房山区上方山,生于石灰岩岩缝里。

十一、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金星蕨科生长状态

金星蕨科孢子囊

为地生蕨,叶为单一或一回羽状复叶,下羽片多少较短。每个小列片有羽状小脉,相邻两组小脉会相连,且从结合点再长出一条连接叶缘缺刻的脉,是所谓“小毛蕨脉型”,全世界仅金星蕨科鳞片长毛 。孢子囊堆为圆形或线形,大多没有盖膜。广布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少数产温带,尤以亚洲为多。约20余属,属(部分)近1000种,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极少热带产种类达海拔4500米。中国有18属,现知约365种,主产长江以南各省低山区,尤以华南及西南亚热带为多,其中有些属起源于我国或以我国西南为分布中心。北京仅有沼泽蕨属一种分布。
沼泽蕨属Thelypteris

01、沼泽蕨Thelypteris palustris (Linn.) Schott

北京仅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极少见,生于林间沼泽、路边。

十二、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多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攀援。根状茎横走、卧生或直立,被具透明粗筛孔的褐色或深棕色的披针形小鳞片,无毛,有网状中柱。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或肾形,单裂缝,周壁具褶皱,褶皱连接形成网状或不形成网状,表面具小刺或光滑,但常因不同的分类群而变化很大,外壁表面光滑。约有10属,700余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主产热带。其中铁角蕨属 Asplenium L. 为种类最多、形体变化最大的1个属,为本科的中心属(其少数种类产于北半球寒温带),其他各属的种类很少或只有一二种,分布区较为局限或呈现洲际间断分布。许多属和种生于干旱生境和石灰岩石缝中。中国现有8属,131种,分布全国各地,以南部和西南部为其分布中心。北京有过山蕨属和铁角蕨属两个属,约6种。

过山蕨属Camptosorus

过山蕨属为陆生小型蕨类,其叶前端可以进行无性繁殖。


北京中山区常见,生于林下岩石或树皮上。

铁角蕨属Asplenium

铁角蕨属为铁角蕨科植物,根状茎横走、斜卧或直立,密被小鳞片;鳞片黑褐色或深棕色,披针形,通常近全缘,基部着生。叶远生、近生或簇生,有柄;柄为草质,栗褐色或通常为淡绿色或青灰色。约66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为多。中国现知有110种,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分布中心。孢子囊群通常线形(有时近椭圆形),通直,沿每组叶脉的上侧一脉的一侧(大都为上侧)着生,单生一脉,罕有双生,有囊群盖;囊群盖同形,厚膜质或纸质,棕色或灰白色,全缘,开向主脉或有时开向叶边;孢子囊柄长,环带通常由20-28个增厚细胞组成。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周壁具褶皱,摺皱连接形成网状或不形成网状,表面具小刺状纹饰或光滑,小刺常排列在褶皱上及其周围,外壁表面光滑。北京有五种。

 铁角蕨属孢子囊
01、北京铁角蕨Asplenium pekinense

北京各山区均有分布,生于较为干旱的岩石缝中。

02、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较北京铁角蕨少见,见于海淀西山、门头沟区百花山、房山区十渡等地,生境同北京铁角蕨。

03、钝齿铁角蕨Asplenium subvarians Ching ex C. Chr.

又名小铁角蕨,北京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和密云坡头,不常见,生于山地岩石和梯田缝隙里。

04、东陵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varians 

又名拟变异铁角蕨,北京东部据说有分布,但笔者未见到,在遵化马兰峪发现,生于林下岩缝。

密云铁角蕨Asplenium miyunense,

据说分布于密云北部,模式标本采集自密云坡头,生于岩缝中,但笔者至今未见,暂记于此。

十三、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土生蕨类。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横走,有网状中柱,被膜质的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或疏生,有柄,二形:不育叶绿色,草质或纸质,椭圆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一回羽状至二回深羽裂,羽片线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互生,无柄,羽裂深达1/2,裂片镰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全缘或有微齿,叶脉羽状,分离或联结成网状,无内藏小脉;能育叶椭圆形至线形,一回羽状,羽片强度反卷成荚果状,深紫色至黑褐色,成圆柱状或球圆形,叶脉分离,在裂片上为羽状或叉状分枝,能育的末回小脉的先端常突起成囊托。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囊托上;囊群盖下位或为无盖,外为反卷的变质叶片包被;孢子囊球圆形,有长柄,环带由36-40个增厚细胞组成,纵行。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不具边缘,具透明的周壁,呈薄膜状,疏松地包裹于孢子外面,略微褶皱,表面上有小刺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有荚果蕨属和球子蕨属两属,北京两属都有,各有一种。

荚果蕨属Matteuccia 

土生。根状茎粗壮,直立或倾斜,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有柄,二形:不育叶椭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顶部羽裂,基部不狭缩或狭缩,二回深羽裂,羽片狭披针形,互生,平展或斜展,无柄,深羽裂达1/2,裂片镰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近全缘或有微齿,叶脉分离,羽状,小脉伸达叶边,叶草质或纸质,绿色,近光滑或仅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少数柔毛或疏生鳞片;能育叶与不育叶等高或较矮,叶片椭圆形至阔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线形,互生,几无柄,两侧强度反卷成褐色荚果状,包裹着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球圆形,着生于由小脉顶端形成的囊托上,无隔丝;囊群盖或有或无;孢子囊大,近球形,左右两侧稍压扁,柄纤细,环带纵行,通常约由40个增厚细胞组成,裂口不明显。孢子椭圆形,具透明的周壁,呈薄膜状,略微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约5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我国有3种,广布于南岭山脉以北各省区。北京有荚果蕨一种。

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又名野鸡膀子,见于北京怀柔、门头沟、密云、延庆、平谷等地,生林下湿润土地上,较为常见,其嫩芽可做野菜,称为野鸡膀子,叶柄基部可做贯众入药。

球子蕨属Onoclea

土生蕨类,中型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黑褐色,被棕色鳞片。叶疏生,有柄,二形:不育叶绿色,叶片阔卵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一回羽状(先端为羽状半裂),羽片披针形,边缘浅裂,下部1-2对有短柄,向上无柄且与叶轴合生,叶轴往往具狭翅,叶脉明显,联结为长六角形网眼,无内藏小脉,近叶边的小脉向外分离,叶草质,两面光滑,仅沿叶轴及羽轴有白色丝状长毛疏生;能育叶叶片强度狭缩,二回羽状,羽片线形,有短柄,与叶轴成锐角而极斜向上,羽状,小羽片强度反卷成小球形,近对生,彼此分离。孢子囊群背生于显著的囊托上;囊群盖下位,包被孢子囊群,外面被反卷的小羽片包裹成小球形,每球内有孢子囊群1枚;孢子囊球形,柄细弱,环带纵行,由36-40个增厚细胞及10个(或更多)扁平细胞组成。孢子长椭圆形,周壁透明,具褶皱,表面分布小刺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全世界仅一种,即球子蕨。北京也有分布。
球子蕨Onoclea sensibilis L.var.interrupts Maxim

北京仅见于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极少见,生于林下潮湿处。

未完、待续,本图鉴分上、中、下三集

本文作者:苦丁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