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说虾-时间系列㉘丨五月水体pH多变化,养虾人慎防对虾酸碱中毒,资深技术人员为你支招!

 枭熊328 2019-06-18

广告

广告

广告

当代水产独家报道:

作者 |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维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五月,水温慢慢升高,却又偶有冷暖波动。此时,多数南方的对虾养殖池塘和华东一些冬棚养殖都进入放苗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了,这个时间段是水体藻相逐渐趋于老化,水质底质变化最为频繁的时期。在这期间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酸碱度(即pH)这个指标,因为几乎所有的水质底质变化都会从某些方面影响pH,从而导致水体的酸碱变化。

以现在通用的一线经验来说,绝大多数对虾养殖的最适pH范围为7.8-8.7。而普遍认为养殖中无论是水体偏酸(pH长期<7.8或短期<6.5)、偏碱(pH长期>8.7或短期>9.4)还是pH日波动异常(pH日波动<0.3或>0.8),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这一期,笔者就来简单讲解一下的pH一系列常见变化。

一、pH偏高

从一线经验来看,水体pH长期超过8.7就会导致对虾出现慢性碱中毒;而一旦pH短时间超过9.4就会出现急性碱中毒症状,甚至一些池塘还会直接出现中毒死亡。

慢性碱中毒常见的症状是体色暗淡无光,甲壳略带粗糙,甲壳上色斑偏大,但颜色变淡;鳃丝上常会附着杂质,镜检时鳃丝尖端会有少数黑色坏死,随着水体偏碱时间越长黑色坏死部位越明显并且越多;肠道常会出现轻微滑肠(即手轻捏虾背,食物在肠道里能随意滑动,这是肠道粘液偏多的表现),偏碱时间过长的做肠道压片镜检还能见到肠壁上有很多或红或黑的色斑。

急性碱中毒则通常会出现机体明显发白(肌肉白浊)、痉挛(俗称“弯弓”)多发、背壳出现明显的或黄或黑或红或白的半环状分节(见图)、严重者靠近尾柄的背部肌肉会出现发白坏死,进而失去游动能力。同时鳃丝出现坏死、附带黑鳃、绿鳃症状。而肠道粘液则比慢性中毒的要多得多了,甚至还能见到黄色粘稠状粘液阻塞在肠道前端。急性碱中毒更多见的是空肠,严重的胃、甚至心脏部位都出现发白或发黄现象。

■ 小虾分节黄肝

综上所述,碱性中毒一方面是腐蚀表皮粘膜组织(主要就是鳃丝和肠道),一开始是影响鳃部的呼吸作用和肠道的消化功能,最后是导致鳃部,肠道的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组织坏死功能衰退甚至是功能丧失。轻则消化不良,呼吸不畅;重则肠炎白便,窒息死亡。

另一方面,对虾机体长时间处于高碱环境里,若是遇到水温升高(如气温回升、连续高温、闷热骤雨、底部发酵发热等)或盐度降低(如降雨、换水、过塘等)就常会引起机体渗透压出现问题,在肌肉、器官等的表皮细胞里出现细小气泡,轻则大大增加感染病菌的几率,重则直接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丧失功能,甚至直接导致对虾死亡。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渗透障碍”,俗称“气泡病”。

pH偏高的原因有很多,细说起来太过复杂,综合起来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化学原因的碱度,笔者称之为“化学碱度”;一类是来自于生物原因的碱度,即光合作用,笔者称之为“生物碱度”。

1

化学碱度引起的pH偏高比较简单,常见的是土质(如砂质土质,石灰质土质,盐碱地,氮、磷、铁等土壤营养失衡的老化池塘以及一些新建不久的水泥池)和用药(如过多使用石灰、石粉、氮肥、腐殖酸钠等偏碱性药物)引起的碱性偏高。处理这类无非是依靠酸碱中和的原理,频繁的使用酸类药物(醋酸、乳酸、柠檬酸、盐酸等)来中和掉碱性物质。而在养殖中则可搭配使用乳酸菌持续产酸来慢慢中和。

这里稍有区别的是水泥池的高碱处理。现在常用的是两个方法,以前多是用20-50ppm的稻草加水浸泡2-5天,之后冲洗干净后若pH还是高,可以再泡;而现在更多的则是直接用防水漆隔绝水泥对水质的影响,一劳永逸。

至于营养失衡的池塘一般是用生物改土的手法来处理,即在清塘后用大剂量的芽孢菌来浸泡池塘,分解利用掉富余的营养,而养殖过程中的处理,也是综合化学碱度和生物碱度的处理方法来做的。

2

水质偏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水生微生物光合作用的生物碱度了。养殖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有:水体溶解有机物偏多引起水生微生物异常繁殖;透明度偏高时水体菌相光合作用剧烈;水中某些藻类光合作用剧烈放氧(由于藻类的种类很多,所以这一点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如单一藻相、赤潮、绿潮、转藻等);水草的大量繁殖带来的生物碱度;不当的使用肥料、补矿类产品引起藻类异常繁殖;不当的使用光合细菌令水体光合作用异常剧烈等。

遇到这类情况处理思路是用刺激性相对较小的药物(如二氧化氯、过硫、过氧化钙、高碘酸铁、过碳酸钠等)持续的抑杀已成优势的微生物种群,以此降低水体光合作用的强度,若是遇到如硅藻、甲藻、蓝藻、绿藻等形成的旺盛期的单一藻相,而短时间比较难抑杀时,可用腐殖酸钠遮光的同时搭配一些耗氧且强分解性的芽孢杆菌。

当然,养殖中的问题往往都不是单一原因制约的。所以即使是确诊了高碱的主要原因,也最好将上述两种原因的处理多少搭配起来使用,以免单向处理效果不好,耽误时间。

3

这几年笔者总结了一套处理高碱的简单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水清的浓水,水浓的清水,适中的遮光。意思就是水清的高碱水质往往是由水质本身碱性物质或水体营养所致,可以通过培养藻相或菌相,利用其大量繁殖产生的呼吸作用,中和吸收利用掉碱性或营养物质,从而安全的降碱。只是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一些养殖者没有这个耐心来慢慢等待,所以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发现较早的预防或者非急救处理。

一些养殖者常担心高碱情况下培藻,pH会否升得更高?其实这是完全不用担心的问题。因为每种菌藻也有其适宜生长繁殖的pH范围,只要是藻相正常,pH就不会太高。而反过来水浓的高碱水质,往往是水中微生物光合作用剧烈所致的,用药把这些微生物杀掉部分,只要池水稍微清一点,pH也自然会下降的。至于透明度刚好合适的高碱水质,那就麻烦一些了,必须遮光抑制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水平,再通过有机酸或乳酸菌等药物才能有效降碱。

注意:

1、处理高碱水质的同时,若是遇到底质不好的,应该首先处理好底质再来处理水质碱性问题。

2、遇到鳃部有问题,要注意夜间增氧,因为一些降碱的方法在夜间是有一定耗氧效果的。同时在褪壳期前后要特别注意增氧补矿。

3、高碱水质对虾苗的危害非常大,而碱性中毒导致虾苗死亡损耗也是苗期存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一般建议养殖户将池水pH调到8.1-8.5之间比较好,因为大多数苗场的苗池pH都在8.2-8.4之间。若是pH过高,超过8.8,就很容易导致虾苗褪壳时出现问题,甚至鳃丝直接被碱性腐蚀,导致窒息死亡。

二、pH偏低

一般认为pH长期低于7.8就是水体偏酸。若是水质短期低于6.5,就能出现酸性中毒了。水质偏酸的危害没有偏碱来的那么明显而激烈。即使是pH低于6.5,出现的酸中毒也不会出现如急性碱中毒那样严重的死亡。所以我们一般称为慢性酸中毒。

对虾若是长期生活在偏酸水质中(即pH长期<7.8),很难发现酸中毒的症状,只是会非常隐性的出现一些亚健康状态的问题,如软壳、壳水肿、双层壳、硬壳缓慢,褪壳不遂等甲壳问题,肌肉不饱满,活力低下,容易缺氧、容易亚硝酸中毒、容易感染病菌(准确说是致病菌在偏酸性环境里更容易滋生)、容易感染纤毛虫等。而酸中毒的对虾常会出现体表发黄(即黄腿)、发红(即红体、红腿、红须、红尾)、发黑(即黑身),甲壳偏软,肝脏萎缩,肠道过粗。

总之,酸中毒主要是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相对显而易见的是影响矿物质吸收和溶氧传输),逐渐令机体抵抗力下降。但养殖中很难见到酸中毒直接致死的案例,毕竟现实养殖中还有在不足6.0的环境里依然还在养虾的案例,所以大多数人认为酸中毒不易出现大批量死亡,这是指单纯的pH偏低。但若是有其他水化因子(如硫化氢、亚硝酸盐、总碱度等)相互作用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死亡。所以当pH偏低时,我们要小心的不是pH,而是其他水化指标是否正常。

■ 肠道偏粗,色斑加重

养殖中常见的pH偏低的原因不算太多,一般也就土质、水源、生物以及管理这四方面。

1

土质方面一般只有重金属超标或酸性硫酸盐土壤(红树林土质)容易出现酸性水质,重金属超标的土质主要是严重影响藻类的繁殖,从而导致池水难肥,pH偏低,而到了养殖后期也由于重金属离子影响有益菌群的繁殖,会令污染难以快速分解处理,以致积累在池底剧烈耗氧产酸,从而导致pH长期偏酸,这种情况一般早期不明显,pH也就在7.5-8.2之间徘徊,只是越养到后面pH越低。

好在这种情况pH不会低得太过离谱,一般也就降到7.0左右。所以,用一些络合重金属(如有机酸)和提高pH的药物(如石粉、石灰、小苏打、氢氧化钠、过氧化钙等)也就能处理好了。

而红树林土壤相对比较难搞,很多地区(如广西、粤西、海南等)的这种土塘都很难养虾成功,一些地区的养殖者就换了一个方式来解决,就是铺设地膜,完全隔绝酸性土壤对养殖的影响。这当然是一个有效的处理方法,但并不是笔者提倡的。实际上红树林土壤一旦处理好了,对于养殖而言也是有好处的,只是处理比较耗时耗力而已,这种土塘需要反复用海水浸泡,盐碱化池塘土壤,而之后的养殖过程中也还需要大量的石灰来调节pH。至于养殖期间,营养药物也要比普通池塘多用很多。

2

水源方面一种是经过森林植被吸收过滤的山泉水,这种水源只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加太多,或者用微流水的方式引入,即可防止池水偏酸。而另一种情况就是工业污染引起的酸雨入池,这种情况在工业密集区域附近的养殖池塘较常出现,养殖者必须随时注意降雨时氧机全开,以便能快速打水混合稀释掉酸雨,减小酸雨对水体菌藻的影响。等雨后马上用偏碱性的解毒剂(如EDTA、腐殖酸钠等)处理酸雨中可能附带的其他毒素,随后用熟石灰调整pH。

3

生物方面主要是藻相或菌相不佳引起的。养殖中的老化藻相、底栖藻类以及鞭毛藻类都会导致pH渐渐降低,虽不至于低到7.0以下,但也会出现影响对虾正常生长的偏酸水质。这种情况可少量多次用兼性芽孢来慢慢调整藻相。而菌相不佳有可能是致病菌的大量滋生,也有可能是养殖者持续不断的使用一种活菌产品,最常见的是乳酸菌的大剂量使用就容易导致pH严重偏低。处理菌相不佳倒是不难,用消毒剂连杀两三次,之后再人为补充复合益生菌的产品即可慢慢恢复正常。

4

管理方面最常见的是过多使用了酸性药物(如有机酸、盐酸等,直接酸碱中和)、活菌(如乳酸菌、好氧型芽孢菌、酵母菌或蛭弧菌等,能持续产酸或抑杀藻类)、净水剂(吸附污染物沉底耗氧,导致水体化学耗氧量增大,从而逐渐偏酸)、消毒剂、杀藻剂等。遇到这类情况,要么先换水,要么用碱性解毒剂配合强分解型芽孢菌处理掉药残。

注意:

1、提高pH最简单的方法还是用石灰(生石灰或石灰浆一次2-5斤一亩,5-7天可用一次;熟石灰一次5-10斤一亩,5天左右可用一次;风化石灰一次10-20斤,3-5天可用一次)。但要注意的是,一旦使用得太频繁,黄鳃、黑鳃、烂鳃等鳃部病变的发病几率会大大增加。

2、若pH不算太低(尚未低于7.2),而对虾吃料和蜕壳都还算正常的话,这就不用太过担心了,不要胡乱用药调整,只需注意改底补菌即可维持对虾正常生长,同样的,只要底质菌藻正常,pH也会慢慢趋于正常。

三、pH日波动异常

水产养殖里要求养殖用水比较“活”,而这个“活”水对应的水化指标之一就是要求pH的日波动(即一天之内pH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值)大致在0.3-0.8之间。不能小于0.3,也不能超过0.8。

小于0.3,说明藻类老化,光合作用水平偏低,则往往是即将倒藻的前兆,对虾在这种水质里生活,很容易缺氧浮头。而若是pH日波动超过0.8,说明藻类单一,白天剧烈产氧,夜晚剧烈耗氧,藻相没有变化的可能,水体不能稳定。对虾在这种水质里生活很容易产生频繁的应激,所以我们又把这种水质称为应激水质。

pH波动异常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总硬度不足,另一个就是总碱度不足。总硬度不足(<30DH)需要大量的补充矿物质,这对于对虾养殖而言也是必须经常使用的药物。二是总碱度不足(<60ppm)这可通过用石粉类配合EM菌或乳酸菌以及补碳药物(如有机肥、腐殖酸等)来促进水体菌藻繁殖。只要水体菌藻稳定了总碱度也能慢慢趋于正常。另外,在华北华东两湖等大面积种养植区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总碱度超标(>300ppm)也会影响pH几乎没有波动。可用沸石粉配合芽孢菌和光合细菌处理水源中的有机污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