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香港羅桂祥捐赠茶具欣赏

 RK588 2019-06-19
 

弦紋金錢如意壺  

「(陳)用卿」刻款,1620年代

高:28.6厘米  闊:22厘米

這件大型紫砂茶壺是明代著名陶工陳用卿的作品。陳氏活躍於明代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據說他能徒手造出渾圓的壺器。

這個造型龐大的茶壺,紫砂泥色深褐,夾砂質感若隱若現。蓋鈕透雕成 渾圓的金錢球狀,壺蓋以淺浮雕刻如意雲頭紋飾,為整件器皿平添不少生氣。彎曲的壺嘴與弧形的把手分量勻稱,壺腹上部以一度凸弦紋铫圍繞一周,為笨重的器身 增加線條美感。壺身一面以草書刻五言詩及名款:「詩人吟白雪,才子步青雲。用卿」,有成就顯赫的吉祥寓意。

陳氏裝飾的手法在明代當時可說是大膽創新。他在壺的腹部而不是在壺底銘刻文字,加上陳氏採用草書,而非當時陶藝家常用的楷書作為刻銘的書體。這件弦紋金錢如意壺正好反映出他精鍊的製壺技巧及嫻熟的章草刀法。

直腹刻銘曼生壺  

「(楊)彭年」;「阿曼陀室(陳鴻壽)」印

「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郭軅)」識

「嘉慶乙亥」(1815年)刻銘

高:7厘米  闊:11.8厘米

「曼生壺」是從陳鴻壽而得名。陳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金石書畫家,亦是西泠八家之一。相傳陳氏任溧陽縣令時,曾手繪十八種紫砂壺式,並請當時著名壺手楊彭年及邵二泉等 製壺。壺把下端鈐有「彭年」印款,壺底蓋有曼生齋名「阿曼陀室」印,再加上壺身刻有詩文和陳鴻壽刻款的茶壺,世稱「曼生壺」。

這個造型獨特的曼生壺,壺形扁圓,壺肩寬斜,壺嘴短曲。呈扁圓狀的 壺把下端有「彭年」印款。壺上的書法銘刻是由陳氏的好友郭頻迦所製作,下腹近底部分刻了十五個陳氏朋友的名字,顯示他們曾在一次雅集中共同品定過這件壺 作。這種匯萃了書畫、金石、詩詞及造壺工藝的「曼生壺」,充分體現了陶工與文人合作的卓越成就。

土狗樹蛙水注  

[蔣],[蓉] (兩次) 印

約 1980年

高:7.3 厘米  闊:9.4厘米

這個屬於文房案頭用品之一的水注,造型 取材於大自然的動植物。在空心樹段靠近出水口位置,雕塑了一隻悠然自得的土狗,相隔在注子口部的另一端是一隻虎視眈眈的樹蛙。這個紫砂注子造型栩栩如生, 捕捉了自然界獵食的情景,反映了陶藝家高度的寫實技巧及細緻敏銳的觀察能力。注子底部有「蔣」及「蓉」篆書印款。

這件作品是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蔣蓉的傑作之一。蔣蓉在一九一九 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潛洛村的一個紫砂陶藝世家。她自幼跟隨父親蔣宏皋及伯父蔣燕亭學習陶藝。在一九九三年獲頒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蔣氏擅長製 作紫砂花果,作品生動逼真,技藝精湛,別樹一格,是一位被受尊重的紫砂陶藝大師。

漩渦紋瓜形壺  

「(陳)鳴遠」刻款,十八世紀初期

高:7.5厘米  闊:10.6厘米

這件漩渦紋瓜形壺是陳鳴遠的得意傑作之 一,他是活躍於十七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的傑出宜興陶藝家。陳鳴遠生於紫砂陶藝世家,陶藝技巧由他的父親陳子畦所傳授。陳鳴遠的作品以技藝精湛和充滿創 意而見稱,他的作品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茗壺茶具、文房案頭擺件及栩栩如生的雕塑果品。陳氏擅長於把雕塑技術與器物造型巧妙地結合,有時更加上雅健的書法 裝飾,開創了雅緻的壺藝風格。

這件瓜形紫砂茶壺,泥質堅緻調夾粗砂,質感效果彷如梨皮。壺蓋邊沿 呈六瓣,蓋鈕塑造成瓜蒂狀,壺把及壺流取瓜藤的造型,藤上筋脈刻畫細緻,造工典雅優美。壺流下方壺身刻有「鳴遠」兩字楷書款。壺身的漩渦紋飾,可能是陳氏 以指頭在泥坯表面推壓而成,富旋動自如的韻律感,反映了陳氏卓爾不凡的壺藝。

外銷泰國鑲金圓壺  

「泰國」;「125」泰文印

約1907年

高:7厘米 闊:12.8厘米

早在明代(1368-1644),紫砂 茶壺已外銷至泰國,到了清代(1368-1644)數量更大幅增加。這些外銷泰國的紫砂茶壺,造型以梨形、圓筒形、扁圓形和圓形為主,多配以金屬提梁,並 且把器身磨光,而蓋鈕、蓋沿、口沿和壺流的尖端都鑲金或其他金屬。其中大部分訂製小壺的都是移居於當地的中國人,他們喜歡以這類紫砂小壺沖泡功夫茶。此 外,仿竹節及樹幹等自然造型的傳統茶壺亦頗受歡迎。

這個豐滿渾圓的紫砂茶壺,以質感細緻潤澤的朱泥製成,底部有三小圓 足支撐及穩定壺身。幼細的壺把、尖直的壺流與寬敞的壺口成一水平,具備了典型功夫茶壺或水平壺的特色。蓋鈕、蓋沿、口沿、流尖及三足鑲金,以保護器皿脆弱 的部分及增添裝飾效果。在長蓋延上及壺底分別有泰文「125」及「泰國」印款,是泰王拉瑪五世在 1907 年向中國訂製一批茶壺的其中一件珍品 。

半葫蘆形刻銘曼生壺

「(楊)彭年」,「吉壺」印

「曼生(陳鴻壽)」刻款

清(19世紀初)

C81.401

踏入19世紀初期,文人雅士喜歡在造型簡單及光身的茗壺上發揮他們在書畫篆刻各方面的才華。這時期有不少著名陶工與文人士大夫合作製壺,在壺身刻上詩詞古語或有宗教意味的銘文,並附有陶人姓名字號與及堂館閣齋諸號的刻款。

陳鴻壽(1768 – 1822),字子恭,號曼生,是活躍於清代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的江南重要文人,一生留下了許多藝術作品。陳鴻壽作溧陽(即今宜興附近)縣令時,曾設計18 式壺樣,延聘當時名家楊彭年(1796 – 820)和邵二泉(活躍於19世紀初至中期)製壺。其中壺把下方鈐「彭年」款,底蓋「阿曼陀室(曼生齋名)」印,壺身飾以詩文和陳曼生刻款的茶壺,稱為 「曼生壺」。

自明代開始,飲茶不再碾茶成末,而是以全葉沖泡,因而出現了泡茶用的茶壺。清代人除喜用瓷質帶釉的茶具外,更認為宜興所產 的紫砂壺為泡茶的極品用具。紫砂茶壺獨特的泥質,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透氣性能,經年使用的茶壺,內壁日漸積聚茶漬,使泡茶後茶味更為醇厚,而且它們優雅而樸 素的造型,也迎合文人雅士的審美要求。

刻銘井欄提梁扁壺

「顧景舟」,「景舟」,「舟」及「歷下(韓)美林」印

「丁卯年(1987)

冬景舟美林製於丁山」刻款

高:14.8厘米  闊:14.2厘米

羅桂祥博士捐贈

顧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洲,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人,是20世紀晚期最傑出的紫砂陶藝家之一。顧氏出身紫砂世家,自少隨祖母邵氏學藝,20歲便躋身於名家之列。1955年,他曾合力組 織紫砂工藝廠,積極培育後代。1978年獲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職稱,1988年更獲國家頒予工藝美術大師榮譽。

這件紫砂壺是顧景舟與著名紫砂壺設計家韓美林(生於1936年)合作而成的傑作。顧氏在傳統的基礎上建立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件作品的造型嚴謹,線條流暢與規整兼容,比例獨到,手工精巧,風格典雅,把紫砂壺造型藝術的特點充分表現。

顧氏的作品屢被選為國家禮物,並曾多次獲國家質量評比的金質獎、銀質獎等獎項。此外,顧氏更獲得「一代宗師」、「壺藝泰斗」的美譽。

耀州窰青釉刻花注子  

北宋,十一世紀

高:22.3厘米  闊:16.5厘米

耀州诖是北宋(960-1127)著名瓷诖之一,诖址以位於現今中國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為代表。早在唐代(618-907)耀州诖已有燒製黑釉、白釉及青釉瓷器,北宋中期以後,以青釉瓷器的發展最為鼎盛,器物以刻花及印花裝飾為主。

這個窄長橢圓形的青釉刻花注子,器身罩上一層淺橄欖綠釉,釉面滿佈細碎的冰裂紋片。從寬闊的喇叭狀口觀察,可清楚看見口沿至頸部位置有明顯的拉坯痕跡。接連在壺口下的編帶把手,一直伸展至器物的腹部。器腹刻有淺浮雕折枝牡丹紋,刀法銳利,線條流暢,充滿了活潑自如的節奏感。

「點茶法」是宋代(960-1279)主要的備茶方法,它是將碾成粉狀的茶末放入茶裦內,再以注子將沸水直接注入裦內,把茶末溶和,再以茶筅攪拌調製成沫餑豐富的茶湯。這類帶有彎曲細長壺流的注子,在傾注沸水時,水流猛而有力,是專為配合「點茶法」而創製的茶具。

建窰兔毫斑茶盌  

南宋,十二至十三世紀

高:6厘米  直徑:12厘米

這個出產自建诖的兔毫斑茶裦是宋代 (960 - 1279) 鬥茶必備的工具之一。建诖诖址位於今天的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產品以黑釉茶裦為主,胎體呈深褐色。由於這個黑釉茶裦釉面燒製成條狀的結晶斑紋,形狀彷如幼嫩的兔毫尖,因此被稱為兔毫裦。

北宋人論茶的專著如《茶錄》及《大觀茶論》等,對建诖黑釉茶裦都給予極高的評價。由於宋代人們崇尚「鬥茶」的玩意,在鬥茶時首先比試茶湯的顏色。經過茶筅擊拂調和而成的茶湯,以能呈現白色的泡沫至為可貴。這類黑釉茶裦最能襯托出白色的沫餑,而且它們厚重的胎身,能有效保持茶湯的溫度;裦底深度適中,方便觀察茶湯,因此深得鬥茶人士的鍾愛。

五彩花卉紋茶壺  

清代康熙朝,1690-1700年

高 : 15.2厘米

闊 : 18.4厘米

這件清代康熙朝五彩花卉紋茶壺,壺蓋微 向上拱,壺身呈八瓣瓜稜形,凸起的稜形部分以青花線劃分為八組長方形的開光。每組開光內以藍、綠、黃及紅彩繪畫了各種不同的折枝花卉圖案,其中分別有葵 花、石榴花和菊花。壺把及壺嘴則以綠彩繪畫纏枝蓮紋作裝飾。這種景德鎮仿製日本柿右衛門風格以迎合西方市場的中國外銷瓷器,十分罕見。

在十七世紀晚期,荷蘭東印度公司首先把日本柿右衛門瓷器引進歐洲。 由於這類瓷器繽紛奪目的釉彩及紋飾,因此很快便廣受歡迎。自 1644 年明代覆亡之後,日本有田縣燒製的這類外銷瓷器便獨佔鰲頭,而且對歐洲陶瓷風格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直至清代康熙朝(1662-1722),中國景德鎮 外銷瓷器的貿易才重新恢復領導的地位。

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製」青花款

清 康熙(1662–1722)

高:5厘米  直徑:6.5厘米

這套清康熙御製的十二花神杯,胎質纖薄,畫工細緻,充分表現了 「康熙五彩」的特色。杯身一面以黑彩勾勒紋飾,再以鈷藍和其他彩料繪畫代表各月份當令的花木,依順序排列為: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 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月季、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蘭花、十一月水仙和十二月蠟梅。杯身另一面以青花楷書寫上五言或七言詠讚詩句,大多數更附有「賞」 字小方印。杯底以青花勾畫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製」兩行六字楷書款。

五彩瓷器屬於釉上彩裝飾。明代後期的五彩器,釉上紋繪已經發展出紅、拦、綠、褐和紫等多種絢麗的色調。清代康熙(1662-1722)時,五彩的發展有重 大的突破:陶工發明了釉上藍彩及光潤的黑彩,豐富了五彩的色調,改變了明代以來,青花加上五彩裝飾的主導地位。

鬥彩歲寒三友壺  

「大清雍正年製」青花款

清 雍正(1723–1735)

高:13.6厘米  闊:19厘米

這件鬥彩歲寒三友壺,橢圓的壺身造型像一只雞蛋。扁環狀的蓋鈕與環形的大壺把及呈「s」形的壺嘴互相呼應,充滿流暢圓轉的動態。壺底以青花篆書寫上「大清雍正年製」款。這件歲寒三友壺原先是與藏於英國戴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另一個配成一對。

松、竹、梅均屬於耐寒植物,一向有「歲寒三友」的美譽。「松」象徵堅毅及長壽,「竹」蘊含正直清逸的氣節,「梅」則喻意品格高潔堅貞。「歲寒三友」是中國藝術裝飾廣受歡迎的主題。

這個壺身上的「歲寒三友」紋飾,是屬於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繪混合而成 的「鬥彩」裝飾。製作方法首先是以青花勾勒植物的輪廓,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然後以攝氏1200度的高溫完成初步燒製。接著再以綠、紅、紫色彩料按青花輪廓 填染,突出樹木花卉深淺不同的色調,再經約攝氏800度的诖燒,製成這個柔和雅淡而富生氣的「歲寒三友」紋壺。

青花書法蓋盌  

清代, 十九世紀初

杯高 : 5.2厘米 直徑 : 10厘米

托碟高 : 2.7厘米 直徑 : 13.4厘米

這個蓋裦可分為蓋、裦和托碟三部分。外壁以青花書寫多首唐代七言詩句,內容多感歎人生及時光流逝。文筆工整的楷書字體,成為器皿上獨特的裝飾圖案。蓋頂、裦底及托碟的底部皆寫上「滿堂福記」楷書款。由於蓋裦的胎身薄如蛋殼,因此在邊沿位置均鑲嵌銅邊作為保護。

蓋裦又稱為焗盅,是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創製的一種連杯托附蓋的茶具。敞口的蓋裦,除了方便注水,亦有助傾出茶湯至小茶杯中飲用。直接以蓋裦品茗的人士喜歡一手拿著杯托,承著茶裦,一手用蓋輕輕撥開湯面的茶葉,從蓋和裦的間隙啜飲茶湯。由於蓋裦散熱速度比茶壺快,因此多被用於沖泡綠茶和花茶。

釉裡紅歲寒三友紋玉壺春瓶  

明 洪武 (1368-1398)

高 : 32厘米 口徑 : 85厘米

腹徑 : 20.7厘米 足徑 :11.6厘米

這件玉春瓶是由上、中、下三部分黏合而 成。瓶口點綴了卷草紋,而圍繞著瓶頸的部分,由上而下相繼是芭蕉紋、金錢紋和疊浪紋。壺身以釉裡紅繪畫松、竹、梅歲寒三友及庭園景物,空隙位置以茶花和芭 蕉作為點綴。整個構圖連綿不斷,非常豐富。圈足處繪有卷草紋,而圈足上方則繪有一道蓮瓣紋。這件器皿腹部的花卉紋飾是重心及焦點的所在。它的空間處理手 法,也正好反映了近東收藏中以紋飾繁褥的大盤為代表的早期外銷瓷,與十五世紀完全中國化作品之間的過渡期風格。

這個玉壺春瓶是以銅紅料在瓷坯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以高溫一次燒成釉裡紅裝飾。可是由於氧化銅容易揮發,因此原本要燒出紅色的這件器物卻被燒壞而變成灰褐或泥褐色,這也正好解釋為何現存成功燒製的釉裡紅器物數量並不多。

青花雲龍紋扁壺  

明 永樂 (1403-1424)

高: 45 厘米 口徑: 8 厘米

闊: 35 厘米

這類撇口直頸的壺,是用來盛水或酒的器 皿,因它們扁圓的壺腹而被稱為「扁壺」。這款壺式開始出現於明代永樂時期(1403–1424)。在這個白釉微泛青的瓷壺上,兩面分別繪畫一隻三爪龍紋, 間隙的地方以雲火紋作裝飾。頸部繪畫了三組卷草紋,器口下繪畫了一週纏枝花卉紋,筆意揮灑自如,帶有雄健豪放的風格。

明代永樂、宣德(1426–1435)兩朝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鼎盛時 期,成就被譽為「開一代未有之奇」。當時使用於瓷器上的青花色料是由波斯輸入的「蘇尼勃青」或「蘇麻离青」料,它的特點是發色深藍蒼翠、明艷渾厚。這種鈷 料燒製出來的青花紋飾有滲青和暈散的現象,並且呈黑青色的結晶斑;由於青花濃淡不平勻,因此用手撫摸器皿時,可以感覺到釉面凹凸不平的質感效果。

此外在永樂朝的官诖器皿上署款的習慣並未普及,到了宣德時期,瓷器上才盛行書寫帝號年款。像這類器型大、質素高的扁壺,壺底並無署款,年代應早於宣德朝。

青花瓜籐紋宮盌  

「大明成化年製」青花款

明 成化(1465–1487)

高:6.8厘米 口徑:15.4厘米 足徑:5.3厘米

這個侈口窄唇的裦,外壁弧形線條優美,配以矮小的圈足,整體造型端雅。裦的外壁以青花繪畫了三組瓜籐紋,裦內雅淡並無裝飾。微凹的底部以青花書寫「大明成化年製」兩行楷書款,外圍加上雙圓圈。像這類造型典雅優美,以青花繪畫花卉、瓜果或山水人物的小裦,一般稱為「宮裦」,是宮延御用的食器 。

明代成化時期(1465–1487)白瓷胎質純淨,大部份製作的瓷胎,胎體輕簿、玲瓏通透,而青花燒製技巧亦十分高超,發色青逸雅淡,釉面厚潤光潔,沒有以往青花瓷器桔皮紋的瑕疵。這個時期所採用的青花料是中國江西本土生產的「平等青」或「陂塘青」。它的特點是呈色穩定柔和,略帶青灰調子,繪畫輪廓若隱若現。雖然有些鑒賞家特別喜歡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雄健豪放的風 格,但是以燒造技巧質素及作品的纖秀淡雅而論,明代成化朝的青花瓷器確實已達至顛峰。

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製」青花款

清  康熙(1662 – 1722)

陶瓷

C1981.0245

花卉包含着大自然的美態與色彩,蘊藏着大自然的秩序與規律。在文學上,花可寄情,亦可寓意,所以在中國藝術創作中,花成了一個 重要的題材。這套胎身纖薄的小杯,分別繪上代表各月份的花卉,畫工精緻細膩,紋飾多以黑彩勾勒,襯景花草水石則以鈷藍或其他彩料繪畫,杯身背面以青花書五 言或七言詩句,並大多附有「賞」字小方印(除了十二月份杯)。

黃地粉彩花卉開光山水書法壺

「大清乾隆年製」青花款

清 乾隆(1736 – 1795)

C1981.0073

清代乾隆皇帝(1736 – 1795)既嗜好品茗亦雅好文學,他的茶詩作品約有200多首。這是一件御製的茶壺,彩繪精緻,壺身一面開光內繪有亭園茗茶人物,另一面則書寫了一首「冷 泉亭觀採茶作歌」。這首詩是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時,看見茶農採製龍井茶的辛勞情景,有感而發的作品。茶壺其他部份如黃地開光上遍繪串枝花卉紋樣,壺及蓋內 則敷有淺松綠釉。

建窰兔毫斑茶盌

南宋(12至13世紀)

C1981.0230

這件是宋代建窰燒製的茶碗,胎身厚重,敷厚膩黑釉,釉中呈金色直紋,狀似兔毫,所以稱為免毫斑。宋代備茶主要用點茶法。這 方法是將碾成粉狀的茶末置於碗內與沸水混和,並用茶筅迴環攪拌,調成沬餑豐富的茶湯。時人還喜歡比較茶盞內沬餑的多少和持久性,來定斷各人備茶的技巧,這 玩意稱為「鬥茶」。宋代盛行以黑釉茶盌鬥茶,更能突出鬥茶時茶湯的白色泡沬。

汝窰青釉筆洗

北宋晚期,12世紀初

C1994.0064

汝、定、哥、鈞、官是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窰。12世紀初的汝窰瓷器極為稀少,傅世不足70件。此汝窰器附有一摺由陳元煇於清 光緒丙午(1906)仲秋日墨書的背景資料。文中記述陳元煇之父陳瑞安於北京琉璃廠獲得此汝窰筆洗。器物的底部原有乾隆皇帝於己亥年(1779)所題的一 首詩:

趙宋青瓷(窰)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由於恐怕藏有清室帝皇藏品會被降罪,陳瑞安於是把該首詩移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及英國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亦擁有同類典藏。

文章出自:香港茶具文物馆

排版:赵小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