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给孩子选书时的四个误区。

 拾穗夜行者 2019-06-19

一、过分强调书籍和孩子的年龄匹配。给孩子选书,大致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进即可,不需要过分考虑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有些童书上面标着适合的年龄段,那只是一个参考。孩子的阅读基础不一样,阅读程度差异会非常大,有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读大部头世界名著,有的高中毕业还读不了长篇小说。年龄和阅读内容没有严格的对应。一本书,只要孩子喜欢看,就不必在意他读懂了或没读懂,更不必在意书上的年龄标识。

二、只选择“有用”的书,忽视“有趣”的书。在给孩子选择书籍的时候,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应该以“有用”为选择标准。在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时,要了解孩子,然后再给出建议。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作为价值判断,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接受水平、兴趣所在。即使对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是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好小说对孩子写作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本作文选,甚至会超过作文选。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书籍的“有用”。

三、给孩子选择的书籍太单一。孩子不仅应该读得多,而且应该读得杂。什么都读一读,才知道最喜欢读什么。而且知识与知识间是有联系的,世上不存在孤立的学问。从小阅读内容丰富,会让孩子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完善。现在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多如牛毛,这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实用阅读的怪圈中,把阅读功利化。比如很多人知道阅读重要,一心要读“有用”的书,只把自己的阅读定位于某一领域,书虽然没少读,思维却始终局限在一个小天地。孤立的专业知识很难演化为学问和智慧,也难以照耀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间必须有丰富的互通渠道,才容易做到融会贯通。没有哪种学问比哪种学问深,也没有哪种文字比哪种文字水平高,所有的知识和文字都有更富的营养和内涵,所以父母引导孩子阅读时要尽可能地杂,阅读内容越丰富越好。

四、总是选择“儿童版”或者“缩写版”的图书。除了童书,市场上还有很多所谓的“儿童版”图书,无非就是把一部宏大的经典名著进行删删减减,改编成更直白的句子,压缩成篇幅较小的图书,认为这就适合给孩子看。也有人称这类书为“缩写版”。一部优秀的著作不仅内容出色,文字也很精湛,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改编的。这犹如一部精美的机器,不可随意拆卸和改装,任何局部的改动都可能损害整体的完美性。世上不可能有一部由普通编辑改编过的“儿童版”会超越原著,它甚至不可能和原著水平持平,必定低于原著。不给孩子看原著,而看“儿童版”或者“缩写版”的文章,犹如不给孩子吃新鲜的苹果,却给他吃果脯一样,营养及美味都相差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