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振聋发聩的道理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6-19

叔本华:

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正因为在大多数情形下,人的自身内在相当贫乏,所以,那些再也用不着与生活的匮乏作斗争的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从根本上还是感觉到闷闷不乐,就跟那些还在生活的困苦中搏斗的人一般无异。他们内在空虚、感觉意识呆滞、思想贫乏,他们就驱使他们投入到社交人群中。组成那些社交圈子的人正是他们这类的人。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帅气的叔本华本人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益处分为三种,一是人的自身,精神和个性;二是人的财富;三是人的地位和名声。用中国人的话说,第一种是君子之道,其他两者是名和利。人的毕生追求应在于精神的丰富,而非名利之丰。

许多人大多时候会感觉到无聊,这在叔本华看来是由于精神的匮乏,精神匮乏的人无法体会到更高层面的乐趣,这就好像一个沉迷于感官刺激和短期放纵的人无法在刺激过后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一样。看到一幅画,有的人惊叹拜服,有的人如同木偶一般无动于衷。听到一段音乐,有的人欣赏沉醉,有的人呆滞空虚。这是人的自身所决定的。

我曾听说世上大儒皆仁义之至,至仁之人如同婴儿,如同水流,专注自身的精神世界,或是修德,或是揣摩技艺的真髓。而世上佛学领悟深厚者,也有天下慈悲心,不会妄怒嗔,更不会痴于财富和名声。声名鹊起之辈却多是追名逐利之徒,当内心有丰富的精神,胸怀随之宽阔,气质随之独立,人格随之高尚,又怎么会为生活琐事而羁绊?当醉心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志趣,如阿基米德一般兵临城下而不知,数年如一日,那必将获得极大的快乐。

如此,又怎么会无聊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