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起源猜想

 老喻猜古 2019-06-19

山东日照天台的《帝尧元年祭天封禅碑》证明,夏朝以前的文字比甲骨文更成熟。经过六百年的发展到夏末应该更完美。但为什么商朝不沿用,而偏偏要用甲骨文呢?

思考一.商朝统治者想要割断历史。对一个国家的占领,除了军事占领外,最重要的是文化占领。为了文化占领,比较常规的做法就是废弃原有的文字,推行统治者的文字系统。如我们小时候的课文《最后一课》,如秦始皇的书同文。但商和夏本是同一个老祖宗,《史记》记载同为黄帝一脉,割断夏的历史,同样也断了商的历史。好象没此必要!

思考二.商的前期,享受着革命的快乐,没注意文化保护。等到要用时,已悔之不及,只得另起炉灶,使用甲骨文。但这种毁坏只能限于商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古蜀国不应波及。但是连三星堆遗址都没有出土几个文字,说明这种想法不全对。

思考三.书写典册的载体出了问题。最早的文字可能是刻在石头上的,但因缺少坚硬的刻具,改来刻在木板之,因携带不便,改来写在羊皮上。随着蚕桑业的出现,写在了丝帛上。倒是携带方便了,可是埋在地下的全都毁了,这就是三星堆、二里头、陶寺遗址等找不到更多文字的原因。最要命的是,空气成份有变,存放在地表的丝质典籍开始分解。最先发现问题的人,应该是夏朝人,试着把文字刻在兽骨上,但是没推广开,这可能就是山东刘教授发现的骨刻文。再次发现问题的,应该是夏朝的史官终古。[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因为他曾搬出夏朝的典册来劝谏夏王桀。桀不理睬他。一边是夏王的荒淫,一边是典册的朽坏,他感到夏朝将亡,因而奔商。估计是在他的建议之下,商朝人才开始探索改变文字载体,刻在龟壳上,刻在青铜器上。因此,甲骨文是融合了夏商两族的文字,并把载体由丝帛变成了龟壳。由于要刻在很硬的龟壳上,难免要损失原来的圆润美。但夏朝和商朝的文字却懒以保存了下来。

我觉得应该给古代的古籍保护者平反,面对丝质典籍的朽坏,他们抢救性地整理了《尚书》、《易经》和《山海经》等一大批古籍,却得不到后人的理解,被人称之为作伪书。还有些古籍抢救者,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刻在了玉石、象牙上,等待后人去发现,去收集解读和吸收。

以上是喻民俭猜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