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说好的中医都知道这些治病原则

 桂林兔子 2019-06-19

 今天本来想跟大家聊聊中医的治病六术跟治病八法,但写着写着觉得应该先讲一讲中医的治病原则。

      《黄帝内经》里说过:“治病必求于本。” 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 就是正气邪气。我们说过症状其实就是正邪较量的外在表现而已,症状本身的意义,除了调节身体平衡之外,就是给我们报警。为我们判断提供依据。

比如,你手不自然的靠近了火源,会感觉到热痛,于是手会自动缩回来。这个热痛就是一个信号,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情况,那再打个比喻,受寒着凉了,于是打喷嚏、流清水鼻涕。这时候流清水鼻涕,是寒气入肺,肺通过流清鼻涕的方式来排寒。同时这个症状是告诉你身体出现异常了。

      当然中医讲究脉症合参,除了症状之外,还要以脉来确认。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人体其实是五脏六腑循环配合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那在这个大前提下,首先要明白的治病大原则是为了让人健康,而不是一味的消除疾病。当正气虚、邪气盛的时候,我们首先是以扶正为主,打持久战,允许症状的存在,让其在可控范围之内。

      比如,受寒感冒,由于病人身体太虚。用汗法之后,邪气没出去,反而入里了。这时候的思路就是用8分力气来扶正,2分力气来盯着敌人(邪气)。强盗刚进了城池,肯定会有烧杀抢掠,但我们只能是当强盗抢米店的时候,派米店的保卫人员;强盗抢布庄的时候,派布庄的保卫人员。《伤寒》有云:“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等正气恢复了,先把强盗赶到城门口,再打开城门,一举赶出。

        中医治病还会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人为本,随症而治。比如我见过一位中医治两个小儿腹泻。其中一个是用的艾叶、八角等温热方,另一个则用的是番泻叶的下法。结果两个孩子当天都好了。

         为什么呢?因为用艾叶的那个孩子腹泻,是因为受凉了,所以不喝水、便清水样无味。于是当然得用温补方法。其实这时候艾灸一次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则是积食了,有口气、便酸臭。这时候腹泻是身体自救,于是帮助腹泻,把肠胃里的食物尽快排出,自然也就不会再腹泻了。

       所以,一位好的中医,就如同一位打仗的高级指挥官。要分清楚何敌来犯(病因)、敌我实力(正气邪气力量对比)、战场的位置(以决定用何战术)。其实这就是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

        记住方是治病的,但要以人为本。这就是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如果一听什么病名,一看什么症状,就开什么处方,而不经过辩证。那不是中医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