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谦虚让中国孩子丧失竞争力!可怕的结果是……?

 长沙7喜 2019-06-20

(点击上方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家长常问: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成功走向国际?这个问题不妨逆向想想,什么样的孩子在中国学校吃得开呢?

你可能会想到一些关键词:听话、懂事、成绩好……

同样,一说到国际化,也有一些关键词,可能超出我们传统的认知。上周,我们聊了其中一个关键词:Self-advocacy,说的是孩子需要有主见,敢于为自己站台。

今天,我们要说说它的“反义词”:humility,谦逊。很多人一说到谦逊,以为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谦虚是美德嘛。但实际上,美国人也很看重谦逊,而且他们并不认为,为自己站台和谦逊有礼是矛盾的。

什么是美式谦逊?

什么是美国人理解的谦逊呢?它的意思是,在不贬低自己的前提下,同时关注自己还欠缺什么。

比如,当你有8分的时候,看看自己欠缺的两分是什么呢?

但中国孩子容易犯两个错误:

一是明明有8分,只说4分甚至更低。面试官刚刚夸奖说:你太棒了!孩子马上谦虚说:没有没有,我不行。于是,瞬间变成零分了。在美国人看来,有说没有,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谦虚过度 = 透支自信

孩子的“过度谦虚”,往往跟家长有关系。很多父母担心孩子“骄傲”、“翘尾巴”,从小不愿意鼓励孩子。当孩子明明考了99分,家长却冷着脸说:这有什么好得意的?你怎么不看看别人,看看班里考100分的呢?

看看别人家孩子,很多中国家长喜欢说这样的话。

表面上看,家长也是在关注孩子欠缺的那部分,然而,他们的焦点往往只盯在结果上面,还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这样不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

该怎么做呢?

家长可以尝试先肯定孩子的表现:wow,99分太棒了!让孩子先获得自信;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分析,如何做的更好,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身和方法上面,同时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总让着别人,孩子失去了机会

中国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回避孩子的真实需求,过度礼让,常常教育孩子“无原则”让着别人。尤其当孩子遇到比较霸蛮的同伴,家长除了教育孩子让着、躲着,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当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小朋友同时看中一件东西,妈妈会马上客客气气的说:快,给人家玩玩!而不是公平的让两个孩子都说说:你们为什么需要那件东西?谁说的最合理,就给谁。

这样的家长常常安慰孩子:下次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然而,错失一次机会,真的还有下一次?孩子未来在社会上失去的,你都能给他买回来吗?

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总是习惯性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味退让、“懂装不懂”,不敢自信的表达:为什么我应该得到!这在美国人眼里不是谦逊,而是缺乏竞争能力的表现。

中国孩子在美国,往往表现的过于安静,无论是在课堂,家庭聚会还是公共场合,很少做站起来主动分享的那一个,大多情况会“让给别人”。儒家文化倡导的谦逊礼让、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让一些在美国的“优秀”中国孩子,一次次失去机会,变成隐形的小绵羊,自己也过得很不快乐。

自我中心的孩子,失去了什么?

沉默小绵羊的对立面,是一部分孩子的过度自我中心。

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一大家人从小宠着一个孩子。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往往事事围绕孩子转。与孩子学习和课外活动无关的人和事,会被定义为“浪费时间”。

孩子往往养育得比较封闭,只跟有限的人玩,不容易接受差异化的观点。他们认为来挑战自己观点的人,都是有问题的,无法很好的理解美国人倡导的“对事不对人”。(美国人认为:人都可能犯错,人与人的观点难免有分歧;不必对人本身抱有成见,因为观点可以改变,缺点可以改进,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能理解“对事不对人”这个认知的孩子,更容易被质疑激怒,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而美国的面试中,恰恰经常有挑战性问题,来测试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面对质疑的心态。比如,你有什么缺点?你最失败的经历是什么?你为什么会失败?所以你认为这样是对的吗?

有些孩子一听就慌了:我不想说缺点,我不认为自己失败过。

有的孩子因为过分要强,急于为自己辩护,想获得一个好结果,一味忽略自己的问题,并且面试时对周围“无关”人员表现很不客气,想不到感谢和尊重别人。

孩子下意识的举动都会被招生官看在眼里,让对方觉得孩子态度傲慢,无法在未来很好的与同学们合作,融入集体环境。

孩子的临场反应,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家庭教育影响。有些家长,本能认为自己孩子的安全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可能因为赶着去培训班,对周围人(特别是“无关”孩子成绩的人)表现出无礼、缺乏同理心,甚至忽略对帮助孩子的人说一声谢谢,而这些表现,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有四条建校宗旨,其中一条就是Confidence without arrogance,意思是“自信但不傲慢”,这正是美国人欣赏的谦逊。它既不是一味退让,也不是傲慢无礼。

它需要孩子拥有自信、敢于表达;同时乐于聆听、善于体察周围人,对他人的观点表示尊重。

一味的退让是失去自我的表现,而目中无人的高调,则会失去别人。

谦逊,不仅是一项美德,更是一门技术活。想要培养孩子的这类品格,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也需要环境的长期浸染。在一个国际化的、鼓励表达,倡导尊重的环境里,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养成“自信却不自大”的性格。

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却是一个很难达成的目标。培养性格和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有父母的教导,如果缺乏整体的环境,也不容易把孩子从传统思维里“拗”过来。

很多家长问哪里有好的资源,让孩子可以学习?其实,有不少致力于培养“国际素养”的教育者在辛勤耕耘,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孩子适合上哪一类型的课程,几岁开始上,什么样的知识学习是更适合他?

融尚私塾为此联手160+个顶尖美国高校,创建一个全新的、适合中国孩子的评测体系,可以系统的评估孩子的能力掌握度、知识点应用、思维方式展现、爬藤的核心素质等,让家长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水平。

八大维度能力测评

※口语、听力、阅读、写作 

※明辨性思维

※创新思维 

※西方文化认知 

※自我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