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沛丰邑” ——刘邦籍贯一席谈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丰沛集团”成就了汉朝426年的辉煌帝业。 《史记》、《汉书》言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到底是沛县人还是丰县人自古皆有争议,尤其在丰沛二县更是喋喋不休,各抒己见。 “沛丰邑”到底是秦沛县丰邑还是沛郡丰邑秦汉史学术界也暂无定论,丰县到底是否秦朝建县也是一直未下定论。但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人确是秦汉史学界共识,当然也应是学术之实,应是最标准的刘邦籍贯之述。 ![]() 一.《史记》 中的“沛丰邑”到底是何意呢? 太史公自序言:“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 《史记》中“丰邑”这个词仅出现一次,其余皆是用“丰”。《史记.樊哙传》中“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史记.封禅书》中“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从以上即可读出丰沛同为平行关系。丰沛既为平行关系,那么丰沛是指县还是指邑呢? 如果丰沛同指县,则“沛丰邑”就不可能是沛县丰邑,而应是沛郡丰邑。如果丰沛同指邑 ,那“沛丰邑”之沛指县指郡呢?那就要通读《史记》全篇再以区分。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绛候周勃者,沛人也。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高祖本纪中,“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沛中空县皆至邑西献”。以上单字“沛”如指沛邑,那沛中又指什么呢?如果沛中指全沛县,则说明汉十二年高祖过沛时丰县早已为县;如果沛中指沛邑城,则表明丰沛相对独立平行,同时也表明太史公之《史记》汉朝沛县指沛邑,丰县指丰邑。即太史公以邑定刘邦籍贯,刘邦秦(先秦)丰邑人汉丰县人。本纪中既有刘邦秦时之事又有汉时之事,那太史公究竟该怎么写刘邦籍贯呢?史家言事必以当时之地名,确也不错。然横跨秦汉之事究竟该怎么言呢?很显然司马迁汉武帝时汉朝人,“沛丰邑”之前既无朝代又无国号,很显然则是依汉制而言。又《集解》徐广曰:“沛县有泗水亭。又秦以沛为泗水郡。”骃按:文颖曰:“何为泗水郡卒史。” 苏林曰:“辟何与从事也。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文颖曰:“泗川,今沛郡也,高祖更名沛。”且《史记》中另两个最详细籍贯人老子则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孔子则是鲁昌平乡陬邑人。很明显“沛丰邑”之前既无朝代又无国号,当为沛郡丰邑。 二.《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在秦朝是哪里人呢? 很显然这跟丰县何时建县息息相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丰邑当时是否为秦县秦汉史学术界亦无定论,然沛县则确为秦之县。由此可知,刘邦秦朝时不排除为沛县丰邑人。又知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丰邑当时属性亦无可完全考证。那么就形成了刘邦先秦丰邑人--秦丰邑(或秦沛县丰邑)人--汉丰邑(丰县)人。那太史公之“沛丰邑”就很明了了,汉朝沿袭秦制实行郡县制,只有沛郡丰邑可以完全兼顾刘邦之籍贯,同时也只有丰邑是刘邦籍贯真正所指。 如果言刘邦沛县人,今沛县必须证明丰县秦时不为县且今沛县同时固有“丰邑中阳里”。否则再述刘邦沛县人就是对《史记》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否定丰沛自古一家的根本所在。 三.《大风歌》 之故乡。 劉邦最初豐邑起兵不容置否。豐邑本是劉邦老家大本營,只是因“雍齒降魏”事件讓劉邦對此愛恨交加,故司馬沒再細述,然劉邦暮年歸沛確有重提了豐邑起兵。 至於當年劉邦歸沛而不回豐,我們都應理性看待。沛縣是劉邦的發跡成大事之地,其朋友圈也多在沛縣,且豐縣老家迁入關中一部分人,在豐縣刘邦确已無故人而言,再加上雍齒降魏之痛不回老家豐邑也說的過去,也當不為過。但此並不是今豐沛縣人相互埋汰互否的理由和借口。刘邦当年把秦沛县称之为故乡,我们丰县人不否认。今沛县是刘邦情感事业之故乡,丰县是刘邦出生成长之生家故乡。 通读《史记》 ,纵观古今。“沛丰邑”不管是沛郡丰邑还是秦沛县丰邑,不管丰邑为县为乡,然司马迁本意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人,这是铁定的史实,是从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应有的最初之述。颜师古等各注家只是纠结于《史记》中秦时有沛县而没言丰县罢了,但其确无法否定刘邦从生至死的丰邑人之称。或许他们忘了刘邦乃汉朝开创者,司马迁乃汉朝人之根本。丰邑人何人也?丰邑人今丰县人也! “丰生沛养汉刘邦”这里的养是指情感事业之养,并非某些沛县人所指的“生母不如养母亲”。很显然刘邦籍贯是丰县。丰县是刘邦家之所在故乡,沛县是刘邦事业发迹之故乡,刘邦故里丰县中阳里。 作者:江丰一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