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衆妙之門 2019-06-20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成心”是主观的成见,人有了“成心”,他的心灵状态是封闭的,而非开放的;以偏颇封闭的心灵去接触事物,自然难以获知其本然性与整体性。

-------------------------------------------------------

对于如何寻求至道,庄子与老子是相通的,其去蔽日损以求道的反智和逆向路径,这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论路径。

西方的知识论的路线是做加法,庄子的路线是做减法,是“忘”的智慧。

这也说明道家的知识主要在于生命的“内观”之法,与外求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本质不同,这是关于价值心灵的知识,道家认为是“真知”。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庄子·齐物论》讲“道隐于小成”,其意思就是说: “人事象的全面性往往被‘小成’所隐蔽,‘小成’便是片面的认识,局部的成就。人往往陶醉于局部的成就而阻碍了全面的了解,也往往局限于片面的认识而产生武断与排拒的态度。

‘小成’是由于人的‘成心’所致。 ‘成心’便是主观的成见,人有了‘成心’,他的心灵状态是封闭的,而非开放的;以偏颇封闭的心灵去接触事物,自然难以获知其本然性与整体性。”

每一种知识皆是从某一视角对世界的一个认识,当然有其相对真理的一面,但每个视角必然也是一种限制,此限制使相应的知识只能是认识局部的小成,不可能是对事物整体性的本质的认识。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正如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在格式塔相关研究中所揭示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观察,每个所谓的客观经验,实际上都是有理论污染的,是带着观察者自身独特的“有色眼镜”来观察的,总是会看到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知识都是具体的有针对适用性的,不会是普遍的。

老庄之学并不着眼于此类知识,甚至认为此类知识对于认识最根本的道是一种负面性的限制,正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此思路在以后产生了一个反智的传统。

既然寻求的至道不是一种片面的“小成”的知识,那如何寻求最终全面的真知呢?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正如老子一贯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路数,即要寻求真知就反而不要“求”,《道德经·四十八章》做了典型性的陈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之求道之法亦类于此,在《大宗师》中通过南伯子葵问女偊的方式提出了三关四悟的路线,认为“学道的层次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庄子强调要去掉贵富恶欲等二十四种因素,则可正可静而得至道。一湖秋水波澜不惊,自可显其本色。只要没有这些世俗习气的影响,则本心至道自可显见。所以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了坐忘之境。

学道的7个层次,第一层是外天下,最后一层是什么?

“坐忘之法”正是通过对仁义礼乐等世俗成见之祛除而达于至道。庄子亦在《人间世》以颜回与孔子对话的形式提出了心斋之法。

颜回问孔子是否不饮酒不茹荤即为斋,孔子的回答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