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原文学习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导读人最爱者莫若自己,最难自知者也是自己。由自己角度去认识世界,必然会用自己所知所见所感去度量他人。出于生物天然的自我保护心理,与自己感知冲突者必然判断为非。对于活在物质世界人人皆为生存而战的一员,自是非他本不为错。但是作为高级生物,作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只有能认识到自己认知局限,生命局限才会更上一层楼。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各种局限,才能避免人类社会不必要的各种纷争。南华老仙于《齐物论》苦口婆心,婆婆妈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之纷争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避免,从而能逍遥于世间。 从本节开始到“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齐物论》正式进入了南华老仙为后人所设的哲学论辩迷魂阵。中间出现了本节的“则莫若以明。”下一节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再到“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一节一层意思,层层深入。历代读书人因为缺乏强大严密逻辑纷纷阵亡于这一迷魂阵。但是,若能让自己“荅焉似丧其耦”就会和婴孩一样超越这些语言文字直接和南华老仙神会,从而游弋于南华老仙哲学论辩之仙境( 以经解经1.《道德经》第二章、第十六、第五十二章 2.《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易·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象》曰:睽。君子以同而异。 4.《公孙龙·名实论》: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 唯乎此,则此谓不行......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 此.......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齐物论之问怎样才能做到南华老仙说的“莫若以明”? 雅兰读经物 无 非 彼,物 无 非 是。自彼 则不见,自知 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从今天开始,进入先秦哲学论辩时刻。 这一段其实是上次学习内容“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的递深论证。理解了“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这一节即使能举一隅以一隅返,也可不解自明。因为...... “物 无 非 彼,物 无 非 是。” 先说几个概念。 物,万物也。天地、圣贤、“大块”、“真宰”皆为物。 是,“我”认定的,主观的。借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彼,“我”之外一切万物。这里特指人。 了解了这三个关键词,然后再品品这句的音节如何停顿。 这里要提醒的是先秦经典尤其庄子这段哲学论辩式文风,一个字就是一句话,信息含量相当大,典型的一字千金。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到底在说什么呢?如果把今天这节到《齐物论》结束比喻成一瓶千年陈酿,这句就是这瓶老酒的瓶子盖。由于年代久远,瓶子盖很难打开,一旦打开,下面就可尽情享用南华老仙给后人酿造的这瓶神仙陈酿了( 老聃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南华老仙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上节言“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这里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三节之间正好是完整的一个循环。综合三处就会发现南华行文线索——先说“气”然后是“言”再到今天的“物。”老仙本人不经意间就把瓶子盖打开了。 从此处出现“物”到《齐物论》庄周梦蝶结束,南华老仙洋洋千言都是在围绕何谓“物,”如何认识“物”以及怎样成为“物”展开。读者君若是迷失了“物”《齐物论》将无解( 王弼在《道德经》注中曾言: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 老聃、南华和王弼这几句乃是醍醐之言,若有一二读者君有缘神会,余下篇章尽可攘臂而扔之 文句大意 长风之鼓万物本无是非,因一人有“我”而“是”,故天下非“我”者皆“彼”。这样天下万物皆互相视为“彼,”此为“物无非彼”;若一人因自见为“是”则天下万物因非“我”皆“非。”因人人皆执己自是,所以天下无不“是”。此为“物无非是。” 拿著名《两小儿辩日》故事来说,甲小儿觉得自己看到的是真理,就会视乙小儿为愚氓;反之,乙小儿也会视甲小儿为愚氓。这样两人都把彼此看作愚氓,于是大家反而统一于“愚氓”( 说到统一于“愚氓高明”让我想起了列子讲的一个是非黑白颠倒迷惘之人的故事: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因告其子之证。 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 列子这个故事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完美解读。可见历史上一说道家就把老庄列并列绝非无稽之谈。 “自 彼 则不见,自 知 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瓶盖打开,读了列子故事,这几句说什么就简单了。 “自彼则不见” 自,自见、自知、自爱为自。 彼,非我知、我见、我爱者皆彼。 老聃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东坡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南华老仙: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因有“我”而自认为自己所见为见,自己所知为知为“是”,而不见自见自知之非,于是天下非我见、非我知者皆“彼见”而为“非”。 文句大意 “自彼则不见”是说人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立场也就是“夫随其成心而师之”后,很难再觉察自己之短、之不是和真正欣赏他人之所长所是。所以子思曾言: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自知则知之”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 老聃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大学》之“苟日新”;老聃之所“自病”;子夏之“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皆因善“自知”之非之短从而成就“日日新”;“不病”;“好学”之道也。 文句大意 人若能洞察自己的各种局限,就能正确看待他人之长短,从此才算进入了智慧的大门。 “故曰:彼 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认识一下南华老仙的“方” 方,始也;方,比也;方,正也;方,方将也;方,併船也。 结合语境,此句“方”和下面出现的“方”皆是一物多柄,一字涵多义。 “彼”“是”之意同前。 人最爱者莫若自己,最难自知,最难说服,最难打败,最难突破的还是自己。 如果一个人囿于自己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对某事某物形成了一种经验,一种观念理论,从而产生了某种立场,并且这种观念立场对于他本人来说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于是他就会特别肯定的认为自己这种经验,这种观念理论立场就是世界上最高明的,空前绝后的盖世真理( 老聃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文句大意 所以说,当人做到老聃说的自病病时,也就能慢慢洞察人、我、他之是非区别皆是相因相生而来。这就是“方生之说。” 理解了“彼是”产生的缘由,一直到“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接下来的学习,就能做到“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了。 一起看——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南华老仙在这里给我们举了个栗子( 读这几句,请参考“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虽,推也。 然,是也。 此处“虽”属于古代用法,一词多义,兼动词连词。由“ 彼是方生之说也”推出“然”后 之“ 方生方死....... ”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意谓推其方生之说如下所示。 生死次第之循环如春秋冬夏四時更替。生生死死的具体表现状态虽不同,但死生之道一。 比如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们普通凡人会把此看作是“生,”并会为每个新生命的诞生欣喜不已。但若是在站在“大块”“真宰”“一”的角度,此处“生”也就是“死”的开始。南华老仙在本篇前面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大意是说:新生命成长的的开始,同时也就是此生命倒计时死亡的开始;简单说就是“此是生的开端,此也是死的开始。”这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道理。 南华老仙这种“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念在《 庄子·外篇·至乐》中有更深入细致的阐释——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禹王也曾经说:“生者寄也,死者归。”——活着是寄居于物理身体皮囊,死了才是回老家。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观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不得不佩服先秦圣贤哲人这种“视死如归”的生死观是非常究竟也是极其超前的。 关于物之生灭成毁,《齐物论》在后面的段落还有递深解读,暂不剧透( 文句大意 推其方生之说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時更替。生生死死的具体表现状态虽不同,但死生之道一。此是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始;此是死的开端,还是生的起始。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可,许可;肯也。 是者为可,不是(非)为不可。 心是不可也能可,心非能可也不可。 简单说就是:因为“彼”于“我”的对立,此处刚认为“是,”彼处的“非”也就应运而生;反之,此处刚认为“非,”彼处的“非”也对应而来。是非之涂不泯,终无两可之时。 文句大意 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产生的争议也是如此。此处为对,在彼处就是不对。此处不对,在他处又可能是对的了。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文句大意 所有天下的“是非,” 皆因世人固执“我”见为“是,”而妄把所有不同于我看法的都看作“非”,此为“因是因非”。同理,别人站在自己立场也会把和他们持不同观念的我看作“非,”这就是“因非因是。” 所以,因我之是而非彼之是,彼也会因自己所是而非我之是。如此众人都站在自己立场非难他人之所是,这样天下将无是;反之,天下也将无非。 从开头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经过“自 彼 则不见,自 知 则知之。再到“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这里南华老仙给我们完整见识了两个循环论证。 那么,下面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在说什么呢? 先说几个关键词 由,因也;从也;自也。 天,自然也。 圣者,通也;达也。 亦因是也——《管子·心术》:无为之道为因。因者,无益无损也。又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故道贵因。 《管子·形势》:不行其野,不违其马。 综合以上可知南华老仙说的“亦因是也”就是依从道而不是“成心。”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聃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句大意 圣人,也就是通达得道的人,不会如世人一样因执迷于“我”所是而随便否定他人之所是,而是很自然的观照于自然大道,从而能全方位的看待世间之事物,由此得到的“是”为真知真是。 通达之圣人不由“因时因非,因非因是”之涂,而照之于天后所“亦因是也”之“因是”是否如本号理解的这样,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南华老仙前面说“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这里也言“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再加上后面出现的“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这三处“以明”的联系是什么呢?一起看——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亦,人之臂,亦也。胳谓之腋。这里可以理解为“相同地、又、再、也。” 邵康节言:自心观物,何物能一?自物观心,何心不均。 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世界之人在思想、观念上每个人都有一套对错评价系统。由自己角度去认识世界,必然会用自己所知所见所感去度量他人。出于生物天然的自我保护心理,与自己感知冲突者必然判断为非。庄子在这里让我们见识的是如何观照世间之是是非非。 文句大意 通达得道的圣人,遇事能自然观照于自然大道,从而能全方位的看待世间之事物,知道我之是,即彼之非;彼之非,亦即我之是。我自以为是,却会为彼之所非;我以彼为非,也不妨碍彼自以为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此,止也。 古人称自己所立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此”与“彼”是“是”与“彼”的另一套名相。 根据语境,可以把“彼”假名为“他人、他”,“此”假名为“我”。 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与彼各有一是一非于其中。 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 如此互观下去,是非产生的根源就找到了,找到了是非产生的根源,齐物论之方法也就出来了。 文句大意 “我”自是而非“他,”“他人”也会自是而非“我,”“我”自是,“他人”也会自是,“我”否定“他人”认知,“他人”自然也会否定“我”的认知。这样“我”和“他人”就各自拥有一套不同的是非对错评价系统。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 果,木之实。指事物发展的结局。这里可以理解为“究竟、真的” 读这句请自动参考上周所学内容——“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 现在虽“我”视“彼”为“非”,但是“彼”却自视为“是”;“我”视“是”为“是”,但是却被“彼”所“非”;这样,“彼”“是”之是是非非,是有还是无,也就永远没了结论。 文句大意 究竟该发生“彼非”“我是”这种对立现象吗?还是“彼非”“我是”这种对立现象根本不该发生?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偶,对也。 道枢,“彼”与“是”因为两化不再对立从而道生,谓之道枢。枢,要也;主运转者也。 环中,空也。环,圆形璧玉。古注云:以圆环內空体无际,故曰环中。 “彼”与“是”因各执“我是”而相对,导致是非反覆,无休无止,可谓之环。环中,空矣。通达得道的圣人决世俗是非之涂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这就是居于道之运转之要的状态。居于道之运转之要,就不再为是非所役,从而游于是非之中。游于是非之中自然无是无非。无是无非,故能应乎是非。因是非无穷,所以应亦无穷。 文句大意 真正的道,不是相对而是绝对。“彼”与“是”不再相对而两化于大道,离开了一切的相对以后,就达于道之运转之要了。居于大道运转之要就不再为是非所役,从而游于是非之中,游于是非之中自然无是无非。无是无非,故能应乎是非。因是非无穷,所以应亦无穷。 “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 明,日月照也。 老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常者,质也;裳也。下衣曰裳。 又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天下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虚极静笃者善利万物微明于道。 人世间一切的理论观念,若是各自站在自己角度看世界就会陷入《两小儿辩日中》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清”毫无意义的无休无止口舌纠缠中去。所以说最好是明道,明道之人不自见不自知不自是,故能是非皆明。 文句大意 天下人莫不自是,故“是”是无穷的;莫不相非,故“非”也是无穷的。唯彼我两忘,虚极静笃者善利万物而微明于道。 南华老仙前面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到这节又言“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是再次强调人只有“悟明”后,所知所见才是“真是。” 怎样才能避开“是非之涂”见到真是呢?——且待下周 参考译文长风之鼓万物本无是非,因一人有我而是,故天下非我者皆彼。这样天下万物皆互相视为彼,这就是物无非彼的意思;若一人因自见为是则天下万物因非我皆非。因人人皆执己自是,所以天下无不是。此为物无非是的道理。人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立场后,很难再觉察自己之不是和真正欣赏他人之所长所是。但是若能洞察自己的各种局限,就能正确看待他人之长短,从此进入了智慧之门。所以说,当人做到老聃说的自病病时,也就能慢慢洞察人、我、他之是非区别皆是相因相生而来,这就是方生之说。推其方生之说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時更替。生生死死的具体表现状态虽不同,但死生之道一。此是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始;此是死的开端,还是生的起始。是与不是产生的争议也是如此。此处为对,在彼处有可能就是不对。此处不对,在他处又可能是对的了。所有天下的是非, 皆因世人固执我见为是,而妄把所有不同与我看法的都看作非,这就是因是因非。同理,别人站在自己立场也会把和他们持不同观念的我看作非,此为因非因是。通达得道的人,不会如世人一样因执迷于“我”所是而随便否定他人之所是,而是很自然的观照于自然大道,从而能全方位的看待世间之事物,由此得到的“是”为真知真是。圣人无我,以百姓心为心。知道我之是,即彼之非;彼之非,亦即我之是。我自是而非他,他人也会自是而非我;我自是,他人也会自是;我否定他人认知,他人自然也会否定我的认知。这样我和他人就各自拥有一套不同的是非对错评价系统。他错我对这种对立真的该发生吗?还是这种他错我对的对立现象根本就不该发生?真正的道,不是相对而是绝对。彼与是不再相对而两化于大道,离开了一切的相对以后,就把握了道之运转之要了。居于大道运转之要就不再为是非所役,从而游于是非之中,游于是非之中自然无是无非。无是无非,故能应乎是非。因是非无穷,所以应也无穷。天下人莫不自是,故自是是无穷的;莫不相非,故非他也是无穷的。唯彼我两忘,虚极静笃者善利万物而微明于道。-----译文由婴孩亲自捉刀 本次学习结束!下周见!初稿:2016-04-10 8:53 第二次修改:2019-08-23 8:43 计8591字 启蒙 诗歌 镜头 先秦诸子学习 尽在雅兰在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