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连载(二)

 二闲居 2019-06-20

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01

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文化的内核是思维。思维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态。

我们华夏的先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被称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的《周易》中有着比较经典的介绍。

《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用白话文说就是:上古伏羲氏治理天下,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高下卑显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身体,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

这里,天、地、鸟、兽、人、物均有“象”,是自然存在的“象”,属于物象。“八卦”也是“象”,是从天、地、鸟、兽、人、物中归纳出来的“象”,叫做“卦象”,八种卦象是构成大千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内涵形象”或曰“意象”,组成卦象的符号只有两种——阴爻和阳爻,由阴、阳符号组合成的卦象表示的含义是: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和阳性两种物态结合而构成的,阴性与阳性不同的组合形式产生不同种类的事物。

可见,新石器中后期华夏人的思维,是感觉经验式的,直觉类的,取象比类模式的,是将纷繁的“自然物象”内化为“内涵形象”的思维类型。它虽然属于形象思维范畴,但却不只是感性形象的平面累积,它还包含着理性分析和归纳。如果说卦象是“内涵形象”,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理性形象”。将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为阴阳两种元素的组合,便是极具哲学概括意义的理性结论。

从伏羲氏时代发展到周代,历经数千年,这时华夏人已经造出了足够撰写文章的象形表意文字,八卦图像也丰富到相叠而成的六十四卦,并且各卦各爻都配上了解释含义的文辞。《周易》把天、地、人看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天人合一),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发展,变化发展的最佳境界是阴阳和谐(致中和),而精神是物质的属性(《周易·系辞上》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之物,怎能如此?),这已经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哲学世界观。《周易》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论述,则是一种从感性物象到理性意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姑且将这种认识的方法叫做“象性思维”方式。

02

中华象性思维方式的典型应用

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传续至今,最根本的是华夏的“象性思维”方式传续至今。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最典型的恐怕要属中医学中药学了。中医以阴阳理论为根本,以整体性、关联性的为前提,运用象性思维取象比类,以面象、舌象、耳象、味象、色象、脉象等等为考量,探寻湿象、热象、寒象、温象等诸症象,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辨五脏之象,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为目标,把华夏传统思维方式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中国人现在的保健、养生、医疗,还很大程度上用中医的方法,中国人都懂得什么叫上火,什么叫湿邪,什么叫气虚,这些中医的“象”理,已经融汇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经络学说和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针灸、气功等等,是逻辑思维所不能创生的。作为体内之象的经络,唯有象性思维精微到出神入化境地的先圣,经过其功力深厚的内观和体验,方能发现。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以“象性思维”观察天体星辰运行而总结出了年历,用以指导农业循时播种和收割。中国今天的年历中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农历节气和节日,农历这个中华先人观天象、观地象而创造的文化遗产,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寓情于象、寄情于象的中华情思和中华境界,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因文化断裂而没有将其“象性思维”发展延续下来,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则使中华象性思维发育充分,比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框架下,中国农村各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以农谚的形式细化了本地的气象特点,比如:“月着蓑衣,天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等等,都是“象性思维”的地域气象总结,是观象寻律的知识结晶。我们对天气状况的表述,仍不脱离“象”,用词为“气象”。

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讲究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与气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讲究阴阳理论,“拳之大要,重在阴阳”,刚柔相济,变化无穷。讲究象,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而各式拳法中,模拟各种物象的动作极为丰富,如白鹤亮翅、金刚捣硾、手挥琵琶、野马分鬃、青龙出水,高探马、金鸡独立、十字摆莲、弯弓射虎等等。中华武术是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方式 。

为什么不用语言概念而用“象”来揭示事物的运行的规律呢?《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我们列举的中医学中药学、经络学说、气功、中华武术等等,即使到了今天,其中的一些成果也不能用逻辑思维和数学公式做出确切的解释,这就说明,象性思维自有其自己的一套逻辑,它是人类思维领域认知和体悟的直觉经验方法,是人类开辟未知领域的另一条路径。

03

中华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成就 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学界普遍认同上古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融汇,但这三家在认识论方面都没有突破《易经》的路数而达到质的飞跃。儒家以维护社会伦理的道德说教为宗,受到汉以后历代当政者的尊崇,虽然培育了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积极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对《易经》的“简易”“变易”思想讳莫如深,两千多年间思维方式无多进展。道家因为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竟而被宗教取用,成为出世修仙的道教学说的教义经典,但其思维方式保有着《周易》的路数,因而对中华医学、药学、健身和文学艺术审美趣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华,弥补了中华文化中所缺少的灵魂安置这一大项,然而印度佛教所携带的文化背景元素与中华文化毕竟需要磨合,于是在唐初发生了慧能的“六祖革命”,即中国的宗教改革,以“即心即佛”为圭臬的“顿悟”派禅宗创立并发展蔓延,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佛教。禅宗鲜活灵动的禅悟思维方式,对修心和审美都有重大影响,以致于直到今天,人们对诗文、画作、雕塑乃至园林的美学评判,常以禅宗的“境界”理念为至高标准,可见,禅宗“取境”的思维方式已突破了《易经》“取象”的层面。不过,“意境”“境界”仍徜徉于形象思维领域,与逻辑思维不属于同一路径。

那么汉字与华夏传统思维的关系如何呢?使用汉字是否有碍于逻辑思维的运用呢?从历史与当今的实际来看,使用具有象形、表意、指事、形声等功能的汉字,并不妨碍使用者接受逻辑思维,这就如同研究古代史的人并不会对当代社会格格不入一样,如同考古工作者并不会因为摆弄古物而妨碍了他的现代生活一样,虽然汉字创立之初的古人缺乏现代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已经具备了现代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使用了古人的创造物而退回到古人的思维水准。相反,汉字的象形、表意等“象”的特质,对使用者的形象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润泽影响,对联想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有着特殊的滋养。比如书法,作为中华独特的艺术门类,将汉字书写的形、势、韵、神布于一纸,其美学意象和意境的创造和洋溢,是任何表声字母所不能企及的。一些谐音汉字的巧妙使用,则从“象性思维”的角度增添和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文化气氛,比如“连年有余”的谐音“莲莲有鱼”,比如“事事如意”的谐音“柿柿如意”,皆成为喜庆的年画题材。

04

 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敞开胸怀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方式被全面接收过来。中华象性思维在数千年间所酿造的文化成就,与逻辑思维的文化成果汇聚,使得中华文化既具有现代文明的素质与活力,又具有古典文明的风韵和方法。相比来说,中国人的文化体验更加多样,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将自己民族的古代文化传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一点值得提起的是,西方逻辑思维与东方象性思维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逻辑思维穷根究底地推论事物的本质,追寻世界的原初动因,因而演绎出超越于宇宙之上的全知全能的绝对完善的人格神——上帝,这种逻辑上自圆其说的一神教教义,认为上帝之外的其它物事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而不具神性。东方象性思维关注事物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关系,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思维没有给超越世界之上的创世神留下存在的空间,但具体物事的“物性”之玄奥、神秘莫测等等给万物有灵和神格人留下了存在的空间,因而某种物事之神奇和某些人之神圣便有了理由,人们对某些物事的神性想象和对天子、圣人的崇信便顺理成章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