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经记】赵岐:力举孟子,唯传《章句》(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06-21

汉永平二年,董卓胁迫汉献帝来到了长安,而后赵岐很快被升为太仆。这个职位位列九卿。此后他奉命到各地去“宣扬国命”:

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岐南到陈留,得笃疾,经涉二年,期者遂不至。

那时的赵岐名气很大,袁绍、曹操等人都派兵到几百里之外来迎接赵岐的到来,在赵岐的调和下,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纷纷同意要辅佐汉献帝。而赵岐活了90多岁,在那个时代是很长寿的人。

有的文献上说赵岐作《孟子章句》就是藏在孙嵩家的夹壁内所写,但这种说法拿不出证据,但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孟子》一书中的英雄主义思想应该对赵岐有着深深的影响,《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了当时的纵横家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乃是天下的大丈夫,但孟子却认为此两人不能算是大丈夫,因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轲眼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对于孟子的这番话,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做出了如下的解读:“得志行正与民共之,不得志隐居独善其身,守道不回也。淫,乱其心也;移,易其行也;屈,挫其志也。三者不惑,乃可以为大丈夫矣。”

到了清代,焦循写出了《孟子正义》,他也认为赵岐的这段注释写得很好:“盖既生于天地间,居如此其广也,又身为男子,位如此其正也,则所行自宜为天下之大道,而奈何跼蹐而效妾妇为也。下数句即申明行天下之大道,以全其居广居、立正位之身也。赵氏注精矣。”

由此这解释可知,赵岐是何等地推崇孟子,以至于郭伟宏在《赵岐〈孟子章句〉研究》一书中评价说:“赵岐的尊孟之旨鲜明而突出,在两汉可谓独树一帜。”因此说,赵岐给《孟子》一书做章句也包含了他的人生观。

赵岐在《孟子章句》中特别看重孟轲的为人,为此他也看重《孟子》一书,赵岐甚至把《孟子》一书与《论语》相提并论:

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秋》。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

对于《孟子》一书的内容,历史记录有着分析,《汉书·艺文志》上称《孟子》有十一篇,而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穷通篇》中也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由此可知,《孟子》一书在两汉时期总计有十一篇。然而我们今日所见之《孟子》却仅是七篇,这之间相差的四篇是怎么回事呢?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道:“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

看来,《孟子》在七篇之外,还有四篇《外书》。赵岐觉得这四篇《外书》从文意上说,应该不是出自孟子之手,有可能是后世伪托,所以他就没有将此四篇写入《孟子章句》中。

后来外篇就失传了,可是到了明代,这四篇又出来了,经过专家的考证,明代所出外篇乃是伪造者。然而郭伟宏却认为:

按传统的说法,内篇为庄子本人之作,外篇为庄子学派后学之作。在《庄子》这部书中,内篇与外篇之别并不是真伪之分。其实,赵岐在甄别《孟子》十一篇时,也是采用了传统的区分方法。《孟子》十一篇在两汉之前就存在,本无分内篇、外篇,更不分哪篇是“真”,哪篇是“伪”,应同属于“真”。他根据《孟子》十一篇的内容,精选出七篇,肯定这七篇是出自孟子之手的“本真”,并为之作注;而名之为外书四篇的,则怀疑它不是出自孟子之手。可见赵岐对《孟子》十一篇的判断,其态度是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他是可见材料中明确提出并区分《孟子》文本内外篇的第一人。(《赵岐〈孟子章句〉研究》)

除了内、外篇之分,其实赵岐对《孟子》一书更大的贡献,则是他将内七篇分为了上、下卷,这种分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更有意思的是,赵岐认为《孟子》分为七篇,包含着特殊的意义,他在《孟子篇叙》中说道:

篇所以七者,天以七纪,璿玑运度,七政分离,圣以布曜,故法之也。章所以二百六十有九者,三时之日数也。不敢比《易》当期之数,故取其三时。三时者,成岁之要时,故法之也。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纪,故法五七之数而不敢盈也。文章多少,拟其大数,不必适等,犹《诗》三百五篇,而《论》曰“《诗》三百”也。

由这段话可证,赵岐认为《孟子》七篇已经很完整,因为它暗合了天地间的定数。这样推论起来,似乎他不认可外四篇为《孟子》一书的组成部分。更何况,早在赵岐之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经写明《孟子》为七篇:“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赵岐为《孟子》作注,却称之为“章句”,何为“章句”呢?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而吕思勉则在《章句论》中说:“考诸古书,则古人所谓章句,似即后世之传注。”

可见,“章句”是一种注释题材。然而汉代流传至今的“章句”著作却仅有两部,除了赵岐的《孟子章句》,另外就是王逸的《楚辞章句》。但“章句”跟古人的“注”有着怎样的区别呢?郭伟宏在其专著中列出了两点不同:

第一,章句与训诂不同,它包含有训诂解释。

第二,章句包含义理阐发,义理是章句体著作在内容方面的主体特征或根本特征。

到了宋代,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而赵岐的《孟子章句》也受到了朱熹的特别推崇,但是朱熹在有些观点上跟赵岐并不相同,比如《朱子语类》中,朱熹说过这样的话:“做得絮气闷人,东汉文章皆如此。解书难得分晓:赵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到了清代,研究《孟子》最重要的著作乃是焦循的《孟子正义》。焦循的这部书就是专门来疏解赵岐之注。自唐代以来,按照传统的观念,对经学著作的解释要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但焦循的《孟子正义》却打破了这样的规矩,焦循明确地说:“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

《孟子·梁惠王上》之《汤誓》中有一句:“时日害丧?予及汝皆亡!”赵岐对这句话的注释为:“《汤誓》、《尚书》篇名也。时,是也。是日,乙卯日也。害,大也。言桀为无道,百姓皆欲与汤共伐之,汤临士众誓,言是日桀当大丧亡,我与女俱往亡之。”而焦循对于赵注的这段注释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在《正义》中引用了许多历史典籍,而后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赵氏以此为汤谕民之言;以予及汝皆亡,为我及汝俱往亡之。则我为汤自我,汝谓民,乃《书》文于此下云:“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语为重沓矣。《孟子》引《诗》称文王之德,全在而民劝乐之。引《书》言桀之失德,全在民欲与之皆亡。若作汤谕民往亡桀之辞,无以见桀之失德矣。赵氏之旨,既殊《孟子》,亦违伏、郑,未知所本。

赵岐在注释中认为《汤誓》中的那句话乃是汤说的,但焦循却根据上下文的语气再加上相应的历史资料,焦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桀自己说的。由此可见,焦循虽然很推崇赵岐,但他并不迷信赵岐的所言,他依然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而做出正确的结论。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影响赵岐对《孟子》一书的流传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郭伟宏也认为赵岐所作《章句》有其很重要的价值在,他将赵岐《章句》的显著特点总结为:“要言不烦,概而述之;叠字为训;以今释古;以史释义,譬喻显豁。”

赵岐祠位于山东省潍坊安丘市景芝镇青龙湖西石马坟庄。出郑玄祠,沿湖堤公路转半圈奔景芝镇,去找赵岐祠。此时已下午两点,早饭、午饭均未进食,司机张师傅也仅吃了半个面包。我觉得再这么跑下去,有些不近人情,于是我提出请其在路边一家干净的饭店吃饭。张红心说看我在寻访过程中如此地全心投入,以至于让他都不觉得饿了,因此他说:“我们还是赶路吧。”

张红心耐性甚佳,其在高速路上不断被大货车挤到边道,或大货车长时间占快行道而不让其过,而我从未见其着急生气,顶多说句:“小蜗牛超大蜗牛。”其自称已开出租百万公里,从未出过事。飞行员都是按开行几万小时为资历,可惜没有听说驾驶车辆也按照这种方式来积攒资历,而今有许多人办下驾驶执照,十余年也未开过车,当然也从不会出车祸,反成了优质司机,这样想来,远不如按开行里程计合理。

开行20余公里,到达景芝镇,问青龙湖所在,一骑摩托中年人告知,青龙湖不在景芝,而是在安丘市东北,离此有30余公里路。颇疑其说。

沿206国道再行5公里,看路边一群人冒寒流围桌当街打牌,停车,选一位面目较善者问之。此人告诉我的情况跟那位骑摩托车者所言一样,于是我想进一步确认细节。我的问话让其中一位打牌者猛然抬起了头,看来他是厌烦我搅了他的玩牌之心。我正想道歉,没想到这个人却跟我说:“就是在那儿,别进安丘市,沿206国道转221省道,走安丘外环5公里就能看到青龙湖。”闻其所言,我立即翻看手中的地图,可是怎样都找不到“青龙湖”这个地名。此人闻我所言,哈哈一笑:“以前没有,是新弄出来的。”

村铭牌

跨过此河

谢过指路者,接着上车,开到了安丘外环。一路打听,然而安丘有“青云湖”和“青龙湖”两个地名,我又不太听得懂当地口音,打问得颇为辛苦。几经折返,总算在东部找到。在刘家尧村再细问之,有一年轻人告诉我:沿景区路左右随之蜿蜒,过小桥,见一村庄,既在村西头。

文保牌

向前探看

墓主简介

按资料所言,赵岐祠在青龙湖东两公里,我感觉此人所言不误,于是按其所说,继续向前寻找。一路所见,都是人造风景。行三、四公里,终于找到景区内唯一村庄,村口有石牌:西石马坟庄,马路右侧果有坟茔,路边立文物保护单位铭牌。见此让我大为高兴,以为终于找对了地方,可是细看铭牌,墓主名刘鄩,不是我所欲拜访之赵岐。看铭牌介绍,刘鄩乃五代时名将。

都被砍了头

惨相

费力地跑了如此之远的路程,竟然完全不对,而我查得的资料都是写明这里有一座赵岐祠,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而今我来到了湖边,却没能找到寻访目标,心情这失望可想而知。此时已是下午5点,所带之水早已喝光,三顿饭一餐未食,饥渴难忍,看到旁有一老大爷,按当地称呼应叫“哥”,几经努力仍张不开口,出言仍是“大爷”,我跟大爷说自己一天没有吃饭,现在胃疼难忍,希望他能给我一杯热水。

奇特的碑券

从侧面看过去

大爷看了我一眼,感觉我不像坏人,于是他把我带到其家中,给我倒了一杯开水。陌生之地,能得到一杯开水,心情之感动,可想而知。而随着热水的慢慢下肚,胃的灼痛感也渐渐消减了下来。

旁边的村庄

虽然此行未能找到结果,但因为有这杯热水在,也让我的失望这情得以缓解,不知哪年哪月还能再来此地,一定要寻找到赵岐祠,而同时也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这位好心的“老哥”。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