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江语文】诗歌鉴赏中考真题公益推送(1-25)

 gfergfer 2019-06-21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5公益推送

诗歌鉴赏(1-25



201955日初中语文试卷

语文考试

姓名:____班级:____考号:___

题号

评分


一、诗歌鉴赏(共50题;共458分)

1. ( 7分 ) 诗歌鉴赏。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本诗前两句中“________ ”一字写出了友人的离去,“________ ”一字暗示行舟速度之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解 ;急
(2)表现了对友人离去后的依依不舍的情怀。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扣住“解”“急”两个关键字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题目中“别”以及诗歌营造的意境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即可。

2. ( 10分 ) 古代诗歌鉴赏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诗人描绘了池水满溢,植物丰茂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通过对野池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3. ( 7分 ) 诗歌鉴赏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的最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________ 、________ 两个字。

(2)这是一首写暮春之景的诗,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吹 ;逐

(2)表达了思乡、惜春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结合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来确定具有表现力的字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4. ( 7分 ) 诗歌鉴赏。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对《题春晚》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暮春时节,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B. 第三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C. 最后一句紧扣题中“晚”字,写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的情景,
D. 诗中“花”在“落”,“鸦”在“飞”,“樵渔”在“归”,三个动词化动为静,令诗人笔下的村野美景恬静而富有生机。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D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所以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1“化动为静”说法不合理。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2“炼字”,赏出语言的妙处。

5. ( 10分 ) 诗歌鉴赏。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诗歌描写哪两个季节的柳?各有什么情态?   

(2)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柳的不同情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春柳追逐东风,翩翩起舞;秋柳斜阳落照,蝉声衰鸣。
(2)对比。表现了诗人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的伤感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1从诗句中欣赏内容。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2从手法上,去理解诗歌的主题。

6. ( 10分 ) 诗歌鉴赏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答案】(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用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考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拟人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从“切莫深青只浅黄”、“水中柳影引他长”两句即可找到答案。(2)赏析诗句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本题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生动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作用。
故答案为:(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2)“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 7分 ) 诗歌鉴赏。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诗中前两句用“________ ”、“________ ”等词渲染了忧愁伤感的氛围。   

(2)简要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1)秋风;家书
(2)这一细节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扣住“秋风”“家书”的特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扣住“又”这个字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即可。(有“复杂”、“思乡”意即可得满分。)

8. ( 10分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qì: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答案】(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了惆怅、悲哀的景象。
(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要抓住前两句诗歌中的意象“沙漠”“马”“云”,同时注意节令是秋天,曲调是“哀”,进而进行描绘。
(2)“征鸿”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般都是借此来表达思乡之情。

9. ( 10分 ) 诗歌鉴赏。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写作此诗时,诗人谪居江州。

(1)全诗依次从哪些感官角度暗示了“夜雪”之大?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触觉,视觉,听觉。

(2)以声衬静,以“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衬托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透露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这里“衾枕冷”为触觉;“窗户明”为视觉;“折竹声”为听觉。

(2)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以声衬静,以“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衬托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透露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 10分 )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寂寞悠思的心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根据“丁丁漏水夜何长”的诗句,可知“夜何长”三字表明了夜的特点,即多么的漫长。
(2)这首诗前三句主要在写景,以景渲染清凉之氛围。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因此,全诗表达了寂寞与思亲的情怀。

11. ( 10分 ) 古代诗歌鉴赏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请找出表达诗人与友人感情基调的一个词语。   

(2)本诗第一句和第二句使用“杨柳”“ 杨花” 等词,借“柳” 与“留”谐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愁  (愁杀)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满怀愁绪,依依不舍的感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2)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中可以得出诗人与友人握别时满怀愁绪,依依不舍的感情。

12. ( 6分 ) 诗歌鉴赏,根据要求答题。
         《陇西行》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1)本诗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提携玉龙为君死”语意最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   

(2)联系诗歌内容,简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表达效果。   

【答案】(1)誓扫匈奴不顾身
(2)“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宕开一笔。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造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或者: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结合整首诗来讲是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所以答案是“誓扫匈奴不顾身”。
(2)本题考查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需要联系诗歌内容。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包含了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故答案为:(1)誓扫匈奴不顾身
(2)“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宕开一笔。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造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或者: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1)对诗词的比较阅读,首先要仔细阅读两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两首词的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提携玉龙为君死”和“誓扫匈奴不顾身”都抒发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古诗词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就是答题点,仔细揣摩,分不同角度不难得出答案。

13. ( 10分 ) 诗歌鉴赏。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诗歌借助“黄昏”之月、“无灯”小店、半死枫树等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联系全诗,体会“应有”二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全诗营造了朦胧、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2)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孤寂和怅惘、愁苦,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此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 8分 ) 诗歌鉴赏。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上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鸟啼”等极富特征性的景象,具体表现了诗题中的“早”。

(2)下阙划线句如何表现词人的心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霁霞散;月犹明;残星

(2)这两句的意思是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得马行轻快。通过将“(霜华)重”“(驼裘)冷”等与“(马蹄)轻”进行对比,表现了词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在正确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即可作答。这首词前两句的意思是清早起身出门,看到的是一片清幽静谧的景象:晓月还没有落下,稀疏的树木枝头仍孤零零地挂着几点残星,其中霁霞散、月犹明、残星连同下一句的鸟啼表现了题目中的早字。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划线句的意思是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即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用重冷和轻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内心的轻松与愉快。

故答案:(1)霁霞散、月犹明、残星(2)这两句的意思是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得马行轻快。通过将“(霜华)重”“(驼裘)冷”等与“(马蹄)轻”进行对比,表现了词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点评】这是一首宋词,作者是宋代词人林仰,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深秋的早晨的清冷景色,表现了手者轻松愉快的心情。本诗最值得称道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景尤在眼前,情如在心间。

【附参考译文】

      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山林小径罕见人影,翠绿的藤萝深处,只有两三声鸟鸣。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即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十里青山,一溪流水,仿佛都和我产生共鸣一样,显得那么赏心悦目、生动多情。

15. ( 10分 ) 古代诗歌鉴赏

 冰壶洞    

  明 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玲珑)。

(2)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分析】
(1)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
(2)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从形态上抒发了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

16. ( 10分 ) 诗歌鉴赏,回答相关问题。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诗中描写了给诗人带来微凉感觉的景物有哪些?   

(2)说说这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竹深”“树密”“虫鸣”
(2)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结合一、二、三句所写的内容来分析写了哪些景物即可。
(2)本题考查体会诗人心情的能力。结合景物所体现出的特征来体会诗人的心情即可。

17. ( 10分 ) 诗歌鉴赏。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在写法上类似教材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要透过诗句揣摩分析诗意,从诗中所写的景物,结合“静憩”“午”,“荒寻”“昏”,可以看出是描写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
(2)从尾联“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能够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内容,自然也就想到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了,再联系全诗,通过诗中的景物,特别是首联“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现思想感情,总之,诗意的理解和形象的把握,要透过诗句揣摩分析。这一点很重要。

18. ( 10分 ) 诗歌鉴赏。

 湖(即西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体味“乱”字的妙处。

(2)用自己的话描绘“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乱”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喧闹的叫声,而且表现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形态。

(2)波平如镜的西湖四周岸边已长满了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下翻飞。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1)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乱”写出了黄莺惊奇的到处鸣叫,表示花开的很好,并且表现莺鸟的多,到处都是,体现出春天万物繁茂的盛况。

(2)在翻译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注意不要生硬翻译,二注意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三注意适当想象,四注意顺畅表达。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 10分 ) 诗歌鉴赏《苔》
袁枚(清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苔:即苔藓,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1)写出诗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中“青春”的含义。   

(2)阅读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   

【答案】(1)就是春天的绿意和勃勃生机。(若答“春天的生命活力”或“充满绿意的春天以及旺盛的生命力”或“绿色与生命”也可。)
(2)不管环境如何恶(没有“白日”、没有“斜阳”),不管自己如何渺小(“苔花如米小”),只要自强不息,不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照样能争得和丹一样开故的权利(“也学牡丹开”),自豪地盛开,坦然地生治,把自己最美的眸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分析】(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中“青春”就是春天的绿意和勃勃生机。若答“春天的生命活力”或“充满绿意的春天以及旺盛的生命力”或“绿色与生命”也可。
(2)小诗中没有“白日”、没有“斜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人感悟到不管环境如何恶,不管自己如何渺小,只要自强不息、不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照样能争得和丹一样开故的权利,自豪地盛开、坦然地生活、把自己最美的眸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谈感悟,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答案。

20. ( 10分 ) 诗歌鉴赏。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命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的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

(2)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做一点品析。

【答案】(1)梦。

(2)拟人: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亡如此无情来反衬历史衰败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或者写对比:将台城柳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能找出诗句中的“诗眼”,准确找出即可;

(2)从诗句手法的使用来进行诗句赏析,表述合理即可。

21. ( 10分 ) 古代诗歌鉴赏
  春日五首(其一)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请为这幅图画拟一个标题(6个字以内)。   

(2)描摹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对最后两句诗中的“含”“卧”二字作赏析。   

【答案】(1)景物:雨丝、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三种即可给1分);画名如:雨后春光图、春日雨后图。
(2)“含”字和“卧”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芍药和蔷薇的娇弱情状,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1)点明诗可所写景物即可,用关键的景物名称组成短语做标题。
(2)“练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比如“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本诗中的“含”“卧”就是拟人写法,说明其表现的景物特征,表达的诗人情感。

22. ( 10分 ) 诗歌鉴赏。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 “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2)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炼词”,赏出词语运用的妙处。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通过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情感。

23. ( 10分 ) 诗歌鉴赏。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诗的头两句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作者是如何来体现这种美的?   

(2)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诗的头两句创造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首句点明所泊之地在环境方面的特点;春阴垂野,草色青青,氛围安宁静谧,二句中“一树明”是“幽花”的色彩仿佛让整株树的颜色都变得明亮起来,情景交融。
(2)本诗将个人处境与周围事物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展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意。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景物的特征来分析意境以及怎样表现美德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24. ( 10分 ) 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
【晚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角度对诗歌进行作鉴赏。(50字左右)

【答案】(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颔联。(或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尾联)

(2)语言方面——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表达技巧方面——
A、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E、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出惆怅的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鉴赏诗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 效果 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句子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25. ( 7分 ) 诗歌鉴赏。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答案】(1)逐;移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扣住“逐”“移”来表现渔家生活的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描写诗歌画面的能力。扣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发挥想象,把诗句的内容表现出来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