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医话】林培政教授慢性咳嗽诊治特色与经验

 美学中医 2019-06-21

林培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39年,治学严谨,在临床中治疗慢性咳嗽收效显著。在慢性咳嗽的诊治过程中,林教授善于衷中参西,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以明确诊断;在治疗上,善以“清”为主,合以化痰止咳之品,有是证,用是药。其治法“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林教授既能传承前人经验,又能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成果,以“方不离法,法不离理,寓医理于临床”为治疗原则,并合以饮食宜忌,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咳嗽。在《素问·咳论第三十八》[1]中首先对咳嗽的病因进行阐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2]中曾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奠定了该病病因分类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慢性咳嗽的病名首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第5版《中医内科学》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林教授认为,中医对于慢性咳嗽的认识早于现代医学2000多年,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体系。林教授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咳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林教授,收益颇多,现将林教授对咳嗽诊治的论述介绍如下。

五诊合参

自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医疗体系之后,中医学所面临的医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入认识,并使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医学在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上,仍然以望、闻、问、切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这使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若欲使祖国医学得以传承与创新,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如借助生化病理检查与影像技术等,以丰富中医诊断方法,形成中医“五诊”,即望、闻、问、切、查。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3]:“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林教授在诊病过程中,常常使用五诊,尤其对于长期咳嗽而经久不愈的病人,认为首先要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排除肺部的恶性病变,再予以辨证论治,从而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在五诊中,林教授特别重视望诊、问诊和脉诊。林教授在诊疗过程中常常注重观察患者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以判断病情深浅及疾病预后。他在排除肺部器质性病变时,非常注重舌诊,常常通过仔细诊察舌质的形态、色泽和舌苔的厚薄润燥,判断疾病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情况,以指导用药。问诊则尽其详,包括咳嗽的久暂,咳嗽的诱因,咳嗽的轻重程度,咳嗽是否有痰,黏稠程度,痰的颜色,是否有咳则气喘等。此外,还注意患者是否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咽痒等,并对患者的职业、饮食起居、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的查问无一遗漏。

治疗大法
1
辛开苦降,清肺疏邪

肺为上焦,其位最高,肺气主降,乃娇脏,不耐邪侵,易受外邪侵袭,邪伏于内,肺气郁痹,则久咳难愈。林教授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伏邪久咳。麻杏石甘汤源于《伤寒论》[4],其组成为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其组方精炼,一直被后世医家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治症效如桴鼓。《伤寒论》[4]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结合这2条条文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喘咳。历代医家认为,此方对于外感风邪、风热袭肺,咳逆气息,身热不解,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者,具有很好的解热镇咳效果。林教授在临床中使用麻黄、杏仁轻清宣泄、微苦微辛之品以宣肺,有吴鞠通“上焦如羽,非清不举”之意,即在治疗肺部疾病时当用轻药,以清上焦,使得肺气得以舒展,气机得以通常。

2
甘以补益,补脾益肺

林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的诊疗,应遵循《素问》[2]“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之古训,用药须顾护脾胃,“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因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若虚弱、则土不生金,则咳嗽迁延难愈。林教授重视仲景“凡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当予甘药”之法,在治疗肺脾两虚性久咳中,结合叶天士“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秉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选方用药。对于肺热消退后期或恢复期的患者,病机往往以阴虚内热为主,多症见干咳、或痰中带血、少痰,咽干而痒、汗出口渴、大便秘结等,林教授常予以沙参麦冬汤、桑杏汤等方,或配以甘寒润肺的药物,如知母、石膏、天花粉、桑白皮、桑叶、沙参、地骨皮、玉竹、天麦冬、百合、芦根等。

3
甘温益气,补气益肺

甘温之法多适用于肺脾气虚证。叶天士[5]认为“甘药应验,非治肺而嗽减,病根不在上”,而是阴中之阳损伤,治疗上需考虑“建立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倘若遇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之“脉虚,久咳食减”者,其慢性咳嗽常由虚而致,由虚而甚,病机以气虚为主,补气护卫固表才是正途。前人有“肺无补法”之告诫,主要针对急性咳嗽,此类常为实证,不可急用补法,补肺恐招致闭门留寇的后果。但对于慢性咳嗽,因病多属久咳肺虚,常处于正虚邪恋的阶段,此时补气护卫固表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补泻失宜,当补不补,则助邪留肺,疾患不解,反而易生变证。鉴于此,临床中林教授对于慢性咳嗽,常常使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王纶在《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曾论述:“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林教授多次应用玉屏风散合用止嗽散,治疗体虚咳嗽患者,疗效迅捷。《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对于慢性咳嗽,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以止嗽散以治其标,止嗽散出自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6],其方由紫苑、百部、陈皮、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等组成。“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故可知此方本是为外感风寒犯肺所致咳嗽而设的。林教授认为止嗽散温而不燥,润而不腻,即如程氏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林教授认为临床上只要辨证精准,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合以止嗽散加减,可以治疗新久、寒热咳嗽,疗效显著。

4
甘寒清润,涵木柔肝

肝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须得以肾水涵养,血液濡润。肝与肺在生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体气机调节作用上,“肺气从右而降,肝气从左而升”,二者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则气机升降有常。若情志不遂,肝郁而化火,则伤阴,或缘于思虑过度,肝阴暗耗,或因肾阴亏虚,则厥阴化风内动,上扰于肺,木反克金,则久咳不止,正如叶天士所谓之“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在临床中对于肝郁型咳嗽,林教授常常使用四逆散加减。论及四逆散,历代医家多推为疏肝之祖方,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芍药、炙甘草、枳实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气机不畅或脾胃升降失宜、或阳热内郁致四末不能通达之症。四药合而用之,可解郁滞,调升降。随着现代医家对四逆散研究的深入,四逆散目前已经在内、外、妇、儿等各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几乎通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或用于具有“四逆”症状的疾病。林教授不仅使用四逆散治疗咳嗽疗效显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凡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而导致肝气郁滞,肝胃失和,脏腑气机紊乱等证,如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等疾病,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5
妇女经期咳嗽

咳嗽发病,男女本无差别,但女性由于有经带胎产特殊的现象,所以咳嗽病机比男性有一定特殊性。女性经期咳嗽,常常因外感与血虚内外合伤所致,外感在经期入里化热,得血虚之时机,发为病症。《伤寒论》[4]中:“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汤液本草》也认为:“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所谓“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经期外感,表现为寒热往来,甚则神志变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症状的特定病证。林教授治此类妇女经期咳嗽,常多用小柴胡汤加减,结合症状加以化痰止咳之品,疗效显著。

咳嗽的饮食宜忌

对于咳嗽的治疗,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饮食宜忌。林教授临床上常常特别嘱咐患者要清淡饮食,对于刺激食物如海鲜等要谨慎食用,特别是海鲜发物更是在忌中之重忌。不建议食用辛辣、油炸、烧烤等易致咳的食物。对于吸烟患者更需减少吸烟数量,甚则戒烟。

病案举例

患者,男,35岁,2016年4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2月余。症见:咳黄、白痰,咽痒,咽干,无咽痛,时有清涕流出,咳则气喘,大便软,小便黄。2016年4月15日当地医院胸片报告示:未见明显异常。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滑。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辨证:痰热壅肺。治则:清肺除热。处方:麻黄10 g,生石膏10 g,杏仁10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桑叶10 g,紫菀10 g,白前10 g,桔梗10 g,水煎温服,早晚分服,5剂。复诊:2016年5月2日,咳嗽明显好转,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久咳,咳黄痰,咽干,小便黄,舌边尖红,此时急当清泄肺热。慢性咳嗽,多由感受外邪,表邪不解、郁而化热而出现咳嗽、咳痰,痰多黏稠、或黄或白、或咳痰不爽,甚则气促,痰血或咳血等症状。林教授认为其形成主因是邪蕴化热、咳由热起、毒由热盛、痰由热成、喘由热郁所致。因此,清肺除热应是此咳嗽的首选之法,故于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入黄芩、杏仁、桑叶以清肺,共奏清肺疏邪之效。

参考文献

[1] 尹新中.运用内经理论辨证论治咳嗽[J].中华中医药,2007,25(12):2460-2461.

[2]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14.

[3] 张宁.慢性咳嗽的诊疗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9):3795-3796.

[4] 张仲景.金医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张析.叶天临证指南医案论治慢性咳嗽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91-92.

[6] 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6-11-19  编辑:伍嫣然)

下载《中医药导报》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商务合作电话:0731-85415606

安卓下载通道

作者:王文静,彭皓均,石文娟,郑修文,曾征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