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跟几个当妈的前同事聚会,发现有三大问题真是焦虑触发器啊,妈妈们说起来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虽然这些妈妈们的孩子都稍微大一点,上幼儿园了,但是我觉得她们遇到的问题太典型了,非常值得所有宝妈特别是小龄宝妈注意。这三大问题是:
很多人会说这是进入幼儿园时的“综合症”,其实,这些问题不是在踏入幼儿园大门那一刻突然出现,入园仅仅是焦虑的一个集中爆发期,家长担忧的问题根源的种子其实早早埋下了。 1 典型问题之一: 离了妈就不干! 燕子妈给我描述了一下她家每天早上的场景
一般孩子上幼儿园哭也就持续一周或者一两个月,但她家这小燕子够厉害,这个戏码已经上演整个学期了,持久力完全超出父母想象,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收效甚微。燕子妈说,真是不明白,有些孩子貌似就能轻松度过分离焦虑期,自家的娃到底是什么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宝宝1岁多的时候,妈妈只要离开视线,孩子就会一下子不安起来找妈妈。这个阶段的分离焦虑来自于孩子没有建立“客体永存”(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当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观念。 然而3岁后绝大多数孩子已经有了“客体永存”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分离焦虑,最重要的潜在原因是没有建立好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在排除了幼儿园的问题的前提下)。而且很多妈妈像燕子妈一样,越是安全依恋没建立好,孩子越黏,黏到妈妈无法承受,就强迫孩子离开,这个离开的过程处理不好,又进一步伤害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我看来,和孩子建立亲密、互相信赖的亲子关系真的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回忆起来云宝入园的时候真的是一次都没哭过(当然一定程度的哭是正常的)。云宝让我最省心的是,有什么情绪能与我及时的交流,而且通过平时我跟她的游戏和玩耍,她经常接触新鲜的事情,对新环境、新玩儿法、新规矩非常的习以为常,而且她非常信赖妈妈说的话,这些都帮助了她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真正走到燕子妈这个地步,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妈妈们都千万不要到了这时候才来关注亲子关系问题。当然,我认为小步的用户在这一点上都做得要好很多,我们之前在核心课用户里做过一个调研,大家公认小步对大家最大的帮助就是增强了亲子关系,这也是我觉得最自豪的小成就。 小贴士:在游戏中,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愉悦感会不断加强,孩子对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会不断提升,这些都会帮助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离开父母时不再焦虑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典型问题之二: 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吃饭 吃饭,竟然是我们当天四个妈中三个都头疼的问题。孩子一进幼儿园,吃饭的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尖锐,因为老师没时间一个个去喂。很多家长以为孩子饿几天就学会吃饭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汤圆妈说她家孩子不到半年时间竟然掉好几斤肉,眼见着那个小脸就尖下去了,简直心疼得不行。栗子妈更郁闷,说冬天吃饭吃得慢,天天等于在吃凉透了的饭,搞得肠胃很虚弱,半年间跑医院了三四次了! 几个妈妈还感叹道,孩子吃饭慢,不仅是吃不好的问题,自尊心还会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养成做事儿磨磨蹭蹭的习惯,上了学了更麻烦了。 有关吃饭,我们专门有一篇文章讲好好吃饭的(《从根本上解决吃饭“老大难”问题,其实并不需要“斗智斗勇”》)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栗子妈当天带着栗子来参加的聚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栗子,吃得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勺子拿得不好。每次舀菜都得折腾好久,这能不慢吗!所以啊,有些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是孩子基础能力问题,比如精细运动能力不好。但是拖时间长了,习惯问题、情绪问题、自尊问题全都上来了。 基础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功夫在早期、功夫在平时、功夫在游戏中的。精细运动能力就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基础能力,总觉得站走爬都会了就万事大吉,但殊不知手眼协调、手腕的平稳、手指的灵活这些都跟未来孩子的自理甚至上学以后的写字画画等学习能力紧密相关,手脑相通,这个能力更是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发展,一定要重视起来。 比如,我们核心课中有一个“ 倒倒换换 ”的游戏,那是以前云宝经常玩儿游戏,特别简单,用准备两个盛有豆子的碗,让孩子来回舀,不仅让宝宝学会了用勺子,还锻炼了手腕关节、握力、手眼协调能力。 小贴士:精细运动练与不练、练多练少差别巨大,因为孩子刚接触精细运动相关的游戏,很容易有挫败感和抗拒,这时候家长正确的引导以及安排有趣多样的活动很重要。 典型问题之三: 小霸王愁死人 汤圆妈妈说,跟老师一联系,她就紧张,因为她看得出来老师很克制委婉的跟她提出,汤圆实在是“规则意识有点差”,是班上的社交困难户……说起来,汤圆的各种状况真是频出:
这一看,看起来是“社交困难”,实际上又落到规则意识的培养上了。都说幼儿园是孩子步入的第一个“小社会”,从这里开始就存在很多规矩,那么孩子要逐渐的去习惯这个世界是有各种各样规则的,与同伴或者老师相处是需要遵循这些规则的。从小在家规则意识很淡漠的孩子,到了学校就会相当不适应。 规则无处不在,我特别想说说亲子游戏中的规则,这其实是规则意识养成的重要助力。有些教育方法很偏激的主张三岁之前,孩子想玩儿什么就玩儿什么,不要给他们任何的规则。但其实,美国的早教协会就发布过这样的报告:三岁前,家长有引导性的陪孩子玩规则游戏和活动,至少占到总游戏时间的一半左右。 为什么呢?因为由家长引导规则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聆听规则,理解规则,遵从规则。同时,让孩子知道当自己和这个规则发生了冲突了以后,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也对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有锻炼。 而因为孩子天生爱玩,在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是相对愉快的,所以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 比如我们的核心课中就有一个经典的“走和停”的规则游戏:播一段音乐,音乐响起,孩子就可以走,音乐停,就要停下来。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孩子爱玩的规则意识培养游戏。大一点的孩子玩儿这个游戏还可以与家长互换角色,让孩子感受一下发号施令的乐趣,以及期待自己的指令被服从的感受。这样多练习,进入学校以后,就能更容易的理解老师发出的各种指令和规则,不会成为小霸王了。 小贴士:用快乐的游戏规则来代替生硬的让孩子反感生活规则,在游戏中一点点浸润孩子的规则意识,润物细无声。 2 跟妈妈们交流以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一定要有前瞻性。既然这些都是前人踩过的坑、是预期有可能会出现的“焦虑”,那不如“未雨绸缪”!很多问题不要指望到问题出现甚至很严重的时候,去找什么专家要一两句金玉良言、一两个通用的法子,一夜之间药到病除。 未雨绸缪的智慧就在于一个“备”字。在家早教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系统的训练,用孩子最容易的接受的方式,日积月累的帮助孩子健康智慧的成长,特别是帮助家长在实践中理解如何有效的引导,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这才是我理解的早期启蒙教育的关键。 还没有加入小步核心课的宝妈宝爸们,去试试吧,这确实是小步能给大家的最大帮助,也是被上百万家长验证的正确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