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五章侯氏黑散(很难理解)

 治未病徐鸿 2019-06-22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由于自身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故而恶寒不足,导致风邪侵袭而入;脾虚不运,水湿内盛,故而四肢沉重。风邪入里与湿邪相合,郁结化热,阻滞气血运转,从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之势。治疗选方侯氏黑散,亦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中菊花、黄芩疏风清热;防风、桂枝祛风通阳;桔梗、矾石、牡蛎化痰散结;当归、川芎养血祛风;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干姜、细辛温阳驱寒。

此方亦孙奇等所附,而去风除热补虚下痰之法具备。以为中风之病,莫不由是数者所致云尔,学人得其意,毋泥其迹可也。

古人所立方治,一方有一方之作用,作用不可知,当于病理求之。一方有一方之主名,主名不可知,当于药味求之。侯氏黑散一方,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四肢烦重,为风湿痹于外。心中恶寒不足为气血伤于里,脾阳不达于四肢,故烦重。血分虚而热度不充内藏,故心中恶寒,此病理之易明者也。桂枝为《伤寒论》中风主药,防风以祛风(薯蓣丸用之),菊花能清血分之热(合地丁草能愈疔毒),黄芩能清肺热,白术、茯苓以祛湿,湿胜必生痰,故用桔梗以开肺,细辛、干姜、牡蛎以运化湿痰,但湿痰之生,由于气血两虚,故用人参以补气,当归、川芎以和血,此药味之可知者也。惟矾石一味,不甚了然,近代人张锡纯始发明为皂矾,按皂矾色黑,能染黑布,主通燥粪而清内藏蕴湿,张三丰伐木丸用之以治黄瘅,俾内藏蕴湿,从大便而解者,正为此也。然则方之所以名黑散者,实以皂矾色黑名之,如黑虎丹、黑锡丹之例。要知病属气血两虚,风湿痹于表里,方治实主疏通,而不主固涩。女劳瘅腹胀,治以硝石矾石散,亦此意也。由此观之,方后所云「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者,冀药力之通行脉络也。「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更增湿热,为药力之障碍也。至如四十日常宜冷食以助药力,特以不用温酒言之。若四十日常食冷饭及粥,不病宿食,必病寒中。风疾未除,新病又作,治病者固当如是乎?盖皂矾热者速行,冷即缓下,所以欲药积腹中者,则以太阴蕴湿,有如油垢,非一过之水所能尽也。喻嘉言乃谓固涩诸药,使之积留不散,以渐填空窍,彼既误皂矾为明矾,于立方之旨已谬,岂知药积腹中,原不过欲其逾数时而后下,否则积六十日之药于腹中,其人已胀懑死矣。陈修园复亟称之,是何异瘖者之唱,聋者之听乎,亦可笑已。

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芎、归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导引群药至周身经络为使也。

徐忠可云: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然但见于四肢,不犹愈体重不胜乎?证又见心中恶寒不足,岂非渐欲凌心乎?然燥热犹未乘心,不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著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运行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太阳之气,行于胸中,徐氏此注,精细之至,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个字,真阅历有得之言,不可顺口读去。

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积留不散,以渐填空窍,必服之日久,风自以渐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酒调下,以开其痹著,以后则禁诸热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不下,而空窍塞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盖矾惟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愚按:风家挟寒,虽未变热,而风为阳邪,其变甚速,观此方除热之品,与祛寒之品并用,可见也高明如尤在泾,尚有疑义甚矣,读书之难也!余每用此方,病人惑于人言而不敢服,辄致重证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驱风至宝膏,或借用后卷妇人门竹叶汤,一日两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预制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论说也。

本方是论述中风挟寒证治准则。由于病人气血亏损,虚阳上越,阳热炼液为痰,所以常见面红、眩晕、昏迷。又感大风寒邪,阻滞经脉阳气,故四肢烦重,半身不遂。阳气不足,风寒邪气向内,渐欲凌心,故心中恶寒不足。

治以侯氏黑散,清肝化痰,养血祛风。方中菊花、牡蛎、黄芩清肝潜阳;桔梗涤痰通络,矾石排除痰垢,以治眩晕昏迷;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干姜温补脾胃,补气养血,活血通络;防风、桂枝、细辛散风寒邪气,温通阳气,治四肢烦重,半身不遂等。

其他医家

《金匮要略编注》: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川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引导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到周身经络为使也。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1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第3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瘫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头风摩散方。

第4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第7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熟读成诵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