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塑造“主人翁精神”?

 视听读图书馆 2019-06-22

1、“主人翁”机制

个人觉得职业经理人和老板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可能两者都有创业精神,执行力强,但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内心的初衷和职业定位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有“老板思维”一说,而不叫“经理人思维”。

所以,对于一家企业,如果你想让员工都像老板一样思考和做事,那你有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愿景配套,如果没有,就不要奢望员工能和你一样把企业当家。

这也是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根本原因。


海尔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倒三角”,反传统的架构,员工在最上面,直接面对用户需求;领导在下面,提供资源和平台,帮助员工去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公司通过“顾客驱动机制、契约机制、人单酬、官兵互选”四大核心机制来让“倒三角”有效运转,让外驱力和内驱力同时发力,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主人翁精神。

所以,塑造主人翁文化的第一步,是企业要有一套“让员工翻身做主人”的机制,让岗位责权利对等,让他们能真正地做到可以自己做决策,在你的平台上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及理想。

2、信任、依赖的合作关系

一个朋友离职,原因是他觉得老板不信任他。

他刚去的时候公司才十个人不到,他走的时候有将近一百人,公司的经营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到现在的几百万。

他说“刚去那段时间,要做很多事情,周末也要加班,但老板会在工作上全力支持你,很多事情会主动和我们商量,甚至他不在的时候招的人我们几个部门长就能定,这份信任和责任让我必须要把事情做好。可现在公司大了,他反而管的多了,并且总是不放心,有一次他竟然私下去和我的客户确认我的一些工作环节和事项,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糟透了。”

从人体机能来说,心脏泵血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收缩期和舒张期,没有舒张就没有收缩,而信任可以创造舒张期,人们只有在心灵和头脑放松的时候,才会开放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与他人接触,从而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摩西在回答什么是美国当今最严重的疾病时,他说“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而是孤独。这是我们今天生活及工作的最大病症。”

职场上也是如此,技术及管理在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信任感似乎却在降低。

其实我们可以用那些非物质的力量进行改善:上级的鼓励、同事的赞美、下属的肯定、朋友的理解、他人的帮助,而非冰冷的部门墙和领导不信任的眼光。

让组织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才能使员工更健康,员工才有主人翁般高效的行动力。

3、尊重员工,让其自己做决定

一个管理中的技巧,管理者向员工说明一个问题或情况,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可能会有几种选项,而管理者自己也有了最优的答案,这个时候依然要学着习惯把选择权先交给员工或下属。

即使他也选择了那个正确的方式,但至少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的,所以就会更加认同,也就会自我驱动去做好这件事情。

这能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听到了,也帮助管理者权衡不同的选项,这种方式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更多的荣誉感,而且能让整个团队变得更有韧性和动力。

美国大学教育专家斯提芬妮桑福德指出“主人翁意识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并使得更多的问题更容易解决。”

当公民对祖国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当老师对课堂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当员工对工作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将会出现更多的好结果。

一切结果都会自发地出现,而且更有可持续性。

主人翁意识也会促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考虑长远的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考虑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