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对于微课设计、翻转教学,是一项重要及核心的指导理论,值得我们多加学习、理解与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习者在学习任务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荷,要保证“学习者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不超过其个体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是认知负荷理论的主导思想。 那么,认知负荷具体有哪些呢?是否存在“可降低认知负荷”、和“可增加认知负荷”的因素呢?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文中还有翻转课堂模式等,也值得学习、借鉴。
【精华摘录】
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教学设计者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你要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必须澄清“长”、“宽”、“乘法”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并且,根据学习者对前置概念的掌握不同,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也不同。】 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 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形成了知识的 “图式结构”(见第3点):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或者产生干扰时,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不利于学习的。 【认知负荷理论对“形式效应”的研究结论:同样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些形式比另一些形式容易整合、处理】
【例如,对于复杂的文字叙述,我们可以把它改成图片或示意图的叙述方式,这样外在认知负荷就被减轻了。——这就是微课的“视觉化叙事”原理】
【在微课制作中,如果页面中出现大段文字、老师照着念(很多老师的PPT都有这种“特点”),学习者会本能地去寻找老师念到哪里了,这就是一种外在认知负荷,而且这种负荷较重。因此微课中必须要做到“视听同步”、“明确指示”】
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帮助建构图式和图式自动化的负荷,它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负荷。比如,学习者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比较、推理等,它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把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活动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