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脱古法 入风俗 ——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

 夕妙斋 2019-06-22

  古代文人的聚会被称作“雅集”。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雅集”,另一个就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兰亭雅集的闻名是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西园雅集则是因为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和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

  西园是宋朝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王诜能书善画,喜结交文士,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往来甚密。他经常邀请当时的文士来他的园子里聚会。而闻名遐迩的“西园雅集”便是指他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16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论文吟诗之事。聚会结束之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西园雅集图记》。由于当时参加聚会的都是后人景仰的文人名士,所以李公麟所作的这幅《西园雅集图》被多人摹绘。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历代画家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至于后来“西园雅集”成为人物画家创作中常见的题材。

  李士达,约生活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寿至八十外。号仰槐,一作仰怀,陕西省三原县人。万历元年(1573)癸酉乡试中举,入雁塔题名碑,万历二年(1574)进士。以画人物、山水名世,深得画理。

  李士达所生活的明代后期,社会矛盾急剧加深。苏州作为当时全国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所受到的封建掠夺颇为严重。万历二十九年(1601)皇帝派亲信宦官、税监孙隆等到苏州横征暴敛,任意增税,激起广大失业织工的反抗。在这之前, 孙隆有一次召集苏州官吏及各界名流,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吓得那些人“咸屈膝”,只有李士达不买账,“长揖而出”。这件事使孙隆大为恼火,马上派人追捕。幸亏有人庇护,李士达才免于一场灾难。从此,他便隐居在新郭。不久,苏州爆发了有万余人参加的织工和市民反税监斗争,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李士达的情绪也因此受到了激烈的震动。这—年,他创作了《浔阳琵琶图卷》,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所作的长诗为题材,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相较于社会题材,李士达更熟悉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他在内心深处仍然对理想主义充满向往,对文人高士的闲适、放达、隐逸的生活满怀憧憬。苏州博物馆藏李士达《西园雅集图》(见上图)便是他人物画中的精品。该图纵25.8厘米、横140.5厘米,刻画了22个人物在山林间的自在生活。长卷中人物分为五组,或挥毫作画、或吮笔构思、或谈禅论道、或弹琴遣兴,各组之间以树石或小桥自然分隔,又借童仆的回首反顾使各组之间呼应联系。

  从右至左欣赏《西园雅集图》,树间一仆双手抱一水壶,扭头看向不远处的石案。石案一前一后围站两人,另外两人坐于案侧。其中一人执笔而画,三人静观。石案旁边芭蕉树下立三人,一执扇仕女回头与一书生相望,一蓝衣褐裙仕女向右侧石案看去。芭蕉树左侧大石案周围坐、立六人。其中一人执笔挥墨,画山石树木,其他五人围而观之。画面中间位置,一高士手持毛笔置于嘴边,冥想构思,准备挥墨于巨石之上。他的左边一着褐衣者双手相抱藏于衣袖中,正等待欣赏佳作。二人旁边有两个小书童,一个端着砚台,一个回头向右侧赏画的人群望去。巨石左侧,古松下、怪石旁的蒲团之上坐二人,似正在谈论佛法。画面的最左边,一人盘腿坐于古松下抚琴,另一高士手持羽扇,倚树而坐,侧耳聆听,甚是陶醉。李士达将不同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体态动作和面部表情都完美地展现了人物角色和他们的个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出现的树木、巨石被李士达描绘成或其势凌云、或其态若倚、或其荫如盖、或其形似兽的古怪造型。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他与以往描绘同一题材的文人画家的差异,也使得李士达此幅绘画具有一种独特的风貌。

  其他画家通过山水、隐逸题材寄托一种林泉之志,以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而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则是把一种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带回到现实的自然之中,并赋予了它一定的人情味。在李士达的笔下,更能展示一种世俗化的趣味。这也是明晚期文人画与世俗画相结合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