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连载(四)

 二闲居 2019-06-22

中华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01

中华自然观的特点

西方人的赏石活动,主要是收集各种矿石、化石、陨石、宝石等等,作为科学研究和自然知识普及之用,是逻辑思维在科技方向的运用。中国的赏石活动则是一种历史传承悠久的、民族独有的审美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方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有史以来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也传续着类似中国的赏石文化,但中国赏石文化更为发达与丰富。

中华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及中华传统的象性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华人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中华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自然之中蕴涵着“道”和“德”。

华夏先人从事农业,就要观天象察节气看气候,就要观地貌察水土和山川。经过千万年的观察、实践、再观察、再实践,先人们发现天上星辰的运行是有一定之规的,星辰周而复始的运行方位与地上的节气变化相对应,似乎是天上的类似于意志或灵性的东西决定着天地运行和万物生息的节奏与状态。地上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一定之规的,水往低处流,山岭有脉络,南风带来温暖和生机,北风带来寒冷和萧瑟,鸟儿应时迁徙,百兽交合有期。先人们观察总结了无数事物,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按其自然本性有一定之规地运动变化的,人类只有顺应这些一定之规行事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也是有一定之规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联盟乃至统治也是有一定之规的,也如同自然的一定之规似的,如何如何群体就和谐安定,如何如何群体就分崩离析。先人们经过千万年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一定之规叫做“道”,“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之“道”是同一的,即“道”是出于自然的本性。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归纳了此前先人们的普遍经验,在《道德经》中用几句简洁的话表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与“德”是万物本有之性,“道”是包含着“德”的道,而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毫无感情的道。万物既然是有灵性的,其发展变化就有着吉、凶、善、恶的价值判断,而既然万物同道,万物中也必然本有着德。

第二、自然之中呈现着美。

中华传统思维以形象思维见长,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思维正是形象思维,所以中国人最能从自然中发现更多的美。由于自然蕴含着“道”和“德”,就有着内在之美。外在之美表现在质、形、貌、色、纹、声等方面,内在之美则从气势、格调、风韵等方面呈现出来。内在之美的丰隆润泽,无疑使外在之美有了底气和血脉的滋养,使外在之美更加生动以至传神。我们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历代散文和游记,有着太多对自然景象的描画与歌咏,而且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中国的山水画,历千年而执著于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意象性描绘、出神入化。所以中国历代描绘自然的佳作,不论是绘画、文章或是诗歌,都是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完美结合的模式,美仪隽永、意境深邃、韵味悠长,使人心随神往。

中国人的象性思维能更多地发现自然美,看中国人的旅游就能感觉得到。中国游客中游山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旅游旺季,有些著名的大山上,游客甚至摩肩接踵,这大概是西方人难于理解的。西方人游山,探险探秘的比例肯定比中国多,西方人不擅于在山石上浮想联翩,他们更习惯于从自然科技的视角研究山。

第三、人应当顺应自然。 

华夏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自然一部分,人类从属于天地自然并赞化于其中而有所作为。所以,人类应该敬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是美的,又是蕴涵着“道”和“德”的,人只有心中热爱自然之美,行为上遵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德”,才能获得福祉。顺应自然最突出的实例,要属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了自然的生生大德。

中国历代延续着敬拜天、敬拜地、敬拜大山大河的传统,还敬拜一些自然界中有象征“道”与“德”的灵性的实物,比如村头的千年古树、河畔形貌奇特的巨石等等。

02

中华传统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华夏自然观的这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人的审美视角必然地要在自然之石上有所作为。第一,地球上的泥沙是从石头风化来的,有泥沙然后有生物,今天世界上的所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龟虾蟹包括人类,都是石头在亿万年间的衍生物,而石头在演化过程中各个时期所呈现的形态,正是对大地演化史的形象记录。第二,因为石头是大自然中形态最为稳定的部分,石头的一种形貌能够保持上百年上千年才发生一点微小的变化,因而质地各异、形态万千、色彩丰富、文理奇幻的石头,成为人们观象悟道的重要选择。石头逞宏大乾坤中万般姿容,寓精神世界内千种境界。对这些姿容和境界,缺乏中华文化熏陶的人当然难于观赏和领会得出来,但吸吮着华夏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中华人,对个中的魅力则是心领神会。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思维方式,在自然界形貌各异的石头中找到了知心,找到了抒发的载体。石头中有美,石头中有道,石头中有德,石头值得供奉,于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就应运而生了。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器”是事物的外在形态,“道”要通过“器”的形式显现出来,“器”以丰富的形态显现“道”。“神”与“形”亦是这样的关系,“神”是事物内在的气韵,它要通过各种“形”彰现出来,而各种“形”彰现的一定是其内在的气韵。中华赏石文化正是以“形上形下”的理路观赏石头的审美悟道活动,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道器相显,神形互彰”。“道器相显,神形互彰”,关键的是要从“器”的层面悟至“道”的层面,从“形”中发现“神”。

中华赏石文化从其形成之始,就以观象悟道、观象赏美、观象洗心为基本特征,可以说,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思维方式在丰富多彩的石头上的哲思返照和艺术渲染,具体思路则是从观物取象到据象比类、据象比附等发现和创作过程,是一个审美方式比较特殊的文化类别。诗歌、画作、戏曲所表现的“道”与“美”,是作者或表演者给出的,是“完成式”的呈现;奇石的“道”与“美”则是要由赏石者来探寻的,是“发现式”的呈现。

因而,中华赏石不仅是简单的悦目的过程,更是心灵与石共鸣的过程,其中文化波涛的激荡,精神追求的寓寄,美仑美奂的内心效应,自是中华审美文化领域中的独特境界。

欧美之所以缺乏奇石观赏文化,不是因为欧美没有奇石,而是因为欧美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推导不出来石头的“意象”,也就无法感悟到石头中蕴含的哲理、象征、隐喻、韵致、气势、格调等等,因而欧美地面或地下的奇石就只好孤独沉睡。

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著名的赏石大家们对奇石的情愫和他们的赏石作品,会深切地体会到中华赏石的思维方式与中华诗歌、散文、戏曲、绘画、书法、古建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与中华武术、中医、中药理论的思路是相通的,追根溯源,与被誉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这里额外说一点,各地、各个人对观赏石的称呼不同,有称奇石的,有称雅石的,有称禅石的,有称观赏石的。之所以对石称呼不同,以我粗浅之见,是缘于中华文化本来是多元组合的统一,尤以儒、释、道为三大支柱。儒者重礼制崇教化,因而倾向于称雅石;道教慕神仙羡奇迹,因而倾向于称奇石;佛家倡禅境悟空灵,因而倾向于称禅石。雅、奇、禅,都是将对象本身赋予了“灵”而进入认知领域的,这是中华赏石文化的基本特点。现代逻辑思维看重客观过程,因而倾向于称观赏石。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