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喜欢引经据典,以此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典故也就是过去发生的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诗词鉴赏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典故的运用,如杜牧“落花犹似坠楼人”便是引用了魏晋时期,石崇的爱妾绿珠跳楼的典故。古代的科举,都是作文为主,为了让文章更加饱满更有议论力度,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 嘉佑元年,又逢京城会考,一位年轻的书生,从偏僻的四川来到开封应试,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繁华的京城,面对未知的一切,他有点局促不安,但是他的眼神,透露着自信和坚定。会试开始,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位年轻的书生,思索片刻,随后笔走龙蛇,洋洋洒洒,一片锦绣文章信手而成。 这一次科举考试的考官有两位,一个是主考官欧阳修,一个是梅尧臣,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梅尧臣也是诗坛巨擘,二人在批改试卷时,发现一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论据有力,并且文风清新洒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又发人深省。欧阳修一再品读,他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因此评为第二。 ![]() 但是文章有一处典故的引用“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梅尧臣且十分陌生,两人都是饱学之士,博览群书,但是却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他们十分羞愧,于是回家到处翻书,可仍然没有结果。过了几天,试卷拆封放榜,二人才发现那篇文章是一位叫苏轼的年轻人所作。 当时的苏轼,并非无名之辈,他的父亲苏洵,已经是名动京师的散文家,和欧阳修交往密切。欧阳修虽然是文坛领袖,但是仍然不耻下问,找不到那处典故的出处,他寝食难安,因此他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所作之后,迫不及待的询问,结果苏轼的回答出乎欧阳修的意料。苏轼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何必知道出处。”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皋陶为士”典故,是苏轼根据文章欲表达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杜撰出来的,编的。听到这个回答,欧阳修先是一愣,古来今往,似乎还没有人在科举中杜撰典故的,但随之,他醍醐灌顶,典故即是为了增强说服力,既然苏轼这个典故起到了这个作用,何必非要找到它的出处呢? ![]() 欧阳修被苏轼这个年轻人的洒脱豪放所吸引,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文采和气度,能够学以致用,不为其所囿,是善读书、善用书的典范,他认为苏轼在文章上的成就,今后无人能及,事实果真如此,之后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中散文成就最高的一位。再回到科举典故之事,知道苏轼的典故是杜撰的之后,欧阳修并没有觉得苏轼轻浮,反而是佩服他灵活洒脱。 ![]() 在之后礼部复试时,苏轼的春秋对义精妙无比,于是苏轼被录取,进入殿试最终被宋仁宗所赏识,准备委以重用。然而苏轼因为母亲离世,服丧守孝,三年之后,苏轼再次进京,又逢制科考试,为“百年第一”。治平三年,苏洵又去世,苏轼伤心不已,守孝三年,等再次入朝为官时,朝野凋零,王安石新法激进,司马光循旧保守,苏轼夹在中间,饱受排挤,一生贬谪,未受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