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即绘有线条或图案的陶器,让专家们始终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诸多的疑问,七八千年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制作彩陶上的颜料的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我们先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件很不起眼的小物件说起。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21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经过鉴定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7000年,并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墓穴和房屋遗址等。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考古专家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又陆陆续续地发现了诸多和仰韶文化同一时期的遗址,如著名的陕西半坡遗址等等。 在半坡遗址中,专家们出土最多,最精美,最震撼的就是彩陶,比如最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几何纹盆”和“彩陶旋涡纹双耳罐”等,而且它们都曾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露面”,成为石器时代彩陶文明的代表。 专家们在发掘的进程中,首先清理了大量的墓穴,并出土了各种陶器,如陶盆,陶豆和陶罐等等,但最让专家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却是几件很不起眼的小东西…… 一开始专家们都只是纳闷,并没有太在意这几件东西,因为它们和精美的彩陶比起来,实在是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后来专家们在博物馆清理那件陶杯的时候,却发现杯里面还残留了几块红中带黑的东西。 为了进一步验证古人制造颜料方式的可行性,专家们又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结果成功的得到了含有氧化铁的颜料,并尝试着在陶器的素胚上描绘出几何线条,然后再经过高温的烧制,发现陶器出窑后,在器物的表面就会留下了精美的彩绘线条,而且永远都不会褪色。 古代先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把知识变成智慧,而这些知识和智慧就组成了中华文化,现代人只有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前行之路,才会被幸运女神的火把永远照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