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 堂

 帝子飞618 2019-06-23
编者按

 宗祠,又称祠堂,姓氏意识强烈,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宗祠原为“追远、根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体现出礼尊而貌严。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

充分利用好宗祠文化资源,引导宗祠活动的健康发展,剔除封建迷信成分,发挥宗祠文化“以德育人”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占领祠堂阵地,让传统宗祠文化在新世纪的文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祠    堂




甯建新









      谈祠堂: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家族的荣耀与传统。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传统,那些崇尚“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在全国各地的古祠堂里以一种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如同中华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

家族之重大聚会(喜庆、议事)皆在祠堂。家族中如有不肖子孙(如偷扒盗窃、奸淫偷情、忤逆不孝而屡教不改者……)族长召集族众开大会,可将其用晒谷的簟子卷起丢进水塘浸死。解放前,笃义祠就召开大会,处死了一个为贼为匪的甯家败类。可见族规家法之严苛。

一般祠堂分前厅、后厅,左厅、右厅。前后左右厅相连,中间有六平方丈左右的天井,天井四周有方石砌成的水沟。一般为二层砖木结构,前厅青砖到顶,二楼为戏楼。左右厅有青砖到顶的,也有楼上用土砖的。有踩楼和前厅楼面相通。后厅无楼层,两丈多高。后墙设有神龛,按辈分高低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俗称举壳子)。为大型祭祀活动场所。年尾耍狮子、舞龙、耍车马灯的排练操演也在此厅进行。前有大门,左右各有一床小门进出。俯瞰祠堂多为正方形,端庄大气,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高桥村及其周围横直几公里内原有数座祠堂,分别是楚公祠、周家支祠、岳公祠、笃义祠、琏公祠、焕公祠、辉公祠、远公祠、献公祠、瑞公祠、德公祠等。除楚公祠和周家支祠分别为陈家和周家祖先所建外,其他祠堂均由我甯姓各房修建。目前岳公祠前面保留完好,焕公祠前门依稀可辨,其他祠堂已荡然无存。

琏公祠

琏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02年)丁酉之春,告成于己巳之秋。座落于陈家铺组左侧,坐北朝南。为甯姓皎、睲两公后裔筹建。据祠记云:两房后裔,只宜同心思祖,世守勿替。两房进学者,给钱三十二千,中举者给钱四十八千,是为成规。可见先祖对学者之鼓励,对知识之敬重。祠堂存有会产,一为备荒,二为济困,三为奖优。民国时期曾在祠堂办过经馆(私塾)。祠堂大门两边镌刻着“蒸水长流世泽,壃山蔚起人文”的长方石门联。解放后,在此办起了高桥中学、高桥小学,从此书声琅琅,成了传播知识学习文化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改建,祠堂踪影全无。2003年高桥中学搬迁至金尧村皇帝岭中学,高桥小学也异地搬迁。老校舍和办公室除高桥村村委会住有一栋外,其余由教育局转卖私人。

自此,琏公祠空有其名,不见其实。

笃义祠

笃义祠始建于清光绪戊寅,历四载落成。即公元1881年竣工。坐南朝北,和琏公祠隔河(垄)相望。由甯氏求、信、玉三房筹建。座落于高桥村凡家岭。座落地原系信公房公屋,坐价售为三房公祠。名之以笃义祠。匾曰:“通俊有声”。解放后,做过学校。1958年以后为高桥人民公社驻地。经过了逐年改建,祠堂踪迹难觅。公社改乡建制后,搬迁到金尧村。房屋归乡企业办接管,先后办过鱼网厂、绣花厂、竹筷厂。现在全部卖给私人修建楼房。笃义祠消失无影。

岳公祠       

岳公祠始建于公元1914年甲寅冬,至公元1924年甲子年告竣。历时11年。座落于皇帝岭山腰,坐西朝东。为甯公泽润老人倡议修建。名“纯佑堂”。盖思先祖纯孝之德,匾曰“卜休恒吉,尤绍先烈”,大门对联:蒸水溯源头,姜山壮庙貌。土改时分给贫困无房户居住。现今里面已不成模样,但前面保存完好。是周围“硕果仅存”的祠堂。

焕公祠

焕公祠由甯端求、甯琹生首倡修建,于1946年开始建设,建祠尚未竣工,已经解放。土改时分给无房户居住。坐落于高桥村新屋冲组,坐南朝北。现在仅存主体大门两边镌刻的门联曰:蒸水潆洄新世泽,南山滒詠旧家声。

其他祠堂踪迹全无,信息无从考证。

几十年来,族中有热衷于公益者一直呼吁修建中乡甯氏祠堂,并为此奔走操劳,完成了征地、设计、预算等一系列工作。2018年去年清明,在中乡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暨募捐活动。大家群情激昂、踊跃捐款,彰显了我甯氏一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