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仪,生卒不详,战国时期南武城(今嘉祥县满硐镇)人,他自幼具有音乐天赋,可是因为家贫而买不起乐器,平时只好拿筷子和碗作为乐器来敲打,所发出的的音调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急缓殊妙,具有天籁之音。当时,有个宫庭乐师,很欣赏他的音乐天赋,以为他值得培养前途无量,就收他为徒教给他音乐知识,乐技大有长进,乐师临终时,把毕生钟爱之物七弦琴赠送给了他。从此,他琴不离手,天天高兴地弹奏。 公明仪不仅能演奏而且自己也能作曲,七弦琴在他手上非常灵活,就像有了灵性一样,一曲曲激昂或缠绵的曲子缓缓流出,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因此都非常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琴,有一天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公明仪心情舒畅,于是携琴来到郊外,春风徐徐,杨柳依依,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起,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吃草的老黄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尽管曲调优雅,老黄牛却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依旧照样低头吃草。 公明仪自言自语说:“这支曲子是不是太高雅了,这头老黄牛听不懂,让我再换个曲调给它弹弹。”于是,公明仪手抚七弦琴,兴致盎然地对吃草的老黄牛又弹奏起来,一曲弹毕,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就这样,到后来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令他失望的是,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着头闷不作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感到非常失望。听琴的众人对他说:“先生,您的曲子谈的真是太好了,可是,您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这个故事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