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皮薄肉少多生邪。比如颈椎,腰椎,皮肤紧紧贴着骨头,更容易被邪气所扰,现实中因此罹患颈椎腰椎病的人不计其数。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皮薄肉少,就是人的膝盖,膝关节。 人到中年,大家发现膝盖开始出现问题了,比如:有酸痛感、弯曲时“咔咔”作响、灵活度降低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膝盖发酸,所以,一到休息日,大家都想宅在家里,能躺着绝不站着,能站着绝不坐着。 其实,上面那些现象多半都是“上实下虚”之症,说白了就是气血不通了,下不到膝盖乃至整条腿了。 膝盖气血不通说明什么?说明经络堵塞了,而气血要输送到脚部就必须经过膝盖,经络堵得连膝盖的气血都供应不上了,又何谈它的下一站——脚呢? “两脚之气血雍滞不行,则周身之气血亦不宜通”,意思就是脚部的气血不通,浑身的气血就都通畅不了。 气血是生命的基础,气血调和则五脏安,气血不和则疾病生。 所以膝盖气血不通,它的影响是逐层递进的,它会直接影响脚部气血,而后影响全身气血。 艾灸引血下行,盘活全身! 膝盖气血不足的人,要想疏通膝盖经络、畅通膝盖气血,首选办法莫过于艾灸! 中医认为膝盖气血不足,多因为膝部经络受风寒邪气,致气血阻滞,湿寒堆积,积液等等。 具体来说,灸膝最主要可以带来两大好处: 缓解膝盖本身的问题 膝盖是最易损伤的关节,统计发现,40岁以上的群体,膝盖损伤的几率高达3成!很多人甚至同时伴有膝盖冷痛、积液、水肿、骨刺等症状。 平白无故地,膝盖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膝盖归根到底是一个关节,我们每天走路、下蹲、跳跃都要用到它,时间长了,它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所以,如果膝盖不好,还拼命锻炼,会让膝盖磨损雪上加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锻炼非但没有收到健身效果,膝盖却越来越疼。 轴承磨损了,需要润滑油,气血就是膝盖的“润滑油”。人到中年,气血开始亏虚,供给膝盖的“润滑油”少了,膝盖就会干磨,损伤就会越来越重。这就会加剧风寒湿等外邪入侵的机会,冷痛、积液、水肿等就都来了。 艾灸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提高温度、打通经络、排出寒湿,同时让膝盖收到新鲜血液的供养,这样一来,寒湿散了、积液消了、肿痛化了。 再来看骨刺,骨刺为什么疼痛?有人认为是刺戳的,其实并不是这样,骨刺本身并不会让人疼痛,而是骨刺旁边的瘀血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借用艾灸把瘀血都化解掉,膝盖自然就不疼了。 调畅全身气血 双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心脏负责泵血,把血输送到脚部算是“长途”,显然,要一下子把气血引到双脚是不容易的。 膝盖就好比心脏与双脚之间的“中转站”,灸膝可以先将气血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就能顺利下行到双脚,双脚气血畅通了,全身气血才能畅通。 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凡是有窝的地方都比较容易瘀堵,膝盖正对膝窝,故而整个膝盖周边一圈的气血都容易瘀堵。足三阴经都循行经过膝关节,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故而灸好膝盖,有助于打通足三阴经,畅行一身气血。 此外,灸透膝盖,还能补益肝肾,因为“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膝盖是筋的房子,房子好,筋住着才舒服,肝好,才能筋骨强健,关节硬朗。反之,同样成立。所以,我们补益肝肾其实有一条捷径——从筋调治,就从灸膝开始。 重在艾灸5个穴位:膝阳关穴、膝眼穴、鹤顶穴、犊鼻穴、阳陵泉穴,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时最好能讲究顺序。 第1步:艾灸膝阳关穴,关,就是关卡的意思,艾灸膝阳关就是为了打通膝关节的关卡,起到疏利关节的作用。 第2步:膝眼穴,经外奇穴,包括内膝眼穴和外膝眼穴,这一步之所以要艾灸膝眼穴,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活血通络利关节,还能调理膝关节痛、下肢痿软等问题。 第3步:艾灸鹤顶穴,鹤顶穴是气血下行冲开犊鼻穴的必经之路,鹤顶穴灸透之后,会先被气血冲开,帮助身体祛风除湿,消除膝盖的部分疼痛。 第4步:艾灸犊鼻穴,目的是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为身体补足气血,还能缓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等。 第5步:阳陵泉:属胆经,胆属木,木主生发,故而阳陵泉可生发阳气,并且,木能生火,木气一旺,则能生火。阳陵泉是“筋之会”,凡筋病皆可灸阳陵泉。 艾灸时间:每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完毕后,休息两到三天,再进行下一个阶段。 1、“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人,比如腿寒、腿酸、脚力差的人; 2、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人; 3、久坐且运动量不够的人(容易加重膝关节瘀堵); 4、本身体质虚寒、气血凝滞、身体乏困的人(灸之,能改善气血、排出垃圾、提高免疫)。 如刚刚所说,艾灸时通常会选择很多穴位,艾灸时一定要掌握顺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艾灸还有许多注意事项,艾灸研究所之前也多有提及,本篇总结了10个艾灸核心原则,熟记心中,每次艾灸都要好好执行。 艾灸的原理,一方面是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能通十二经络的特性。 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线,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同时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须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1 有序施灸,灵活掌握 艾灸利用的是温热刺激,所以在实施中应遵循刺激程度由小到大的原则。《千金要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头部穴位,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腹部穴位;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总之,要做到原则和具体病情相结合,灵活掌握。 2 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虚证患者身体虚弱,可多灸些,实证患者机能亢进,可少灸些。施灸时间和次数,冬季宜大于春秋,春秋宜大于夏季。根据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青壮年可多灸些,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等。 3 施灸禁忌,铭记于心 为避免不安全、不可控因素,醉酒、大怒、疲劳过度、空腹、过饱、严重口渴和收惊吓者不宜施灸。小儿、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 4 提高警惕,避免晕灸 《标幽赋》说:“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晕灸同晕针一样,属于血管抑制性晕厥。由于艾灸刺激过强,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最终导致心的回血量减少,从而表现出血压降低、眩晕等症状。晕灸虽然并不常见,但也要提高警惕,一旦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疗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手冷脉细、血压骤降以及晕倒等症,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平卧。 5 注意施灸的时间 就艾灸时间而言,上午、下午均可,晚上11点之后最好不要艾灸。 6 注意施灸的副反应 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 7 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可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 8 灸后起泡,妥善处理 施灸后,穴位处的皮肤会出现水泡,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小的水泡可自行吸收,大一些的可用消毒针挑破,放掉液体,再用消毒纱布覆盖,或涂上消炎药膏,数日可愈。 9 注意保暖防暑,通风换气 施灸时暴露在外的体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同时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和适当换取新鲜空气,以便维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及时稀释排出 10 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艾灸调理是家庭常用的保健方法,治疗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尤其是对于慢性虚证患者,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施灸,收获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