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钳制(qián) 撮合(cuō) 偏pì(僻) 欺侮(wǔ) 宽慰(wèi)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嘱咐(fù) 凫水(fú) 潺潺(chán) 踊跃(yǒng) yì立(屹) 家juàn(眷) 皎洁(jiǎo) 摇橹(lǔ) 蕴藻(yùn) 船jí(楫) 酒盏(zhǎn) 糜子(méi) 眼眶(kuàng) 瞳仁(tóng) 亢奋(kàng) huì暗(晦) 束缚(fù) jī绊(羁) 冗杂(rǒng) 严jùn(峻) 震hàn(撼) 磅礴(páng)(bó) 辐射(fú) 戛然而止(jiá) 蓦然(mò) 争讼(sòng) wò旋(斡) 静穆(mù) 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 tuì色(褪) 燎原(liáo) méng发(萌) 翩然(piān) yùn育(孕)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ì) 骨gé(骼) 流逝(shì) 褶皱(zhě) huì星(彗) 陨石(yǔn)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 雾ǎi(霭) 缄默(jiān) 迁xǐ(徙)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枯zào(燥) 弥漫(mí) 腐shí(蚀) 砂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 帷mù(幕) 卑劣(liè) 诬蔑(wū)(miè) tú杀(屠) 悲fèn(愤) 锤击(chuí) 恐bù(怖) 卑鄙(bǐ) 赋yǔ(予) 挑拨离间(bō) 瞭望(liào) miǎn怀(缅) 彷徨(páng)(huáng) 抉择(jué) 阻碍(ài) qū势(趋) 堕落(duò) gāo药(膏) 狡biàn(辩) 阳奉阴违(wéi) 强词夺理(qiǎng) 浩劫(jié) 襁褓(qiǎng)(bǎo) 萦绕(yíng) 绚丽(xuàn) 枷锁(jiā) 拙劣(zhuō) 奠定(diàn) 相辅相成(fǔ) 铸造(zhù) 告jiè(诫) 推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漩涡(xuàn)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棱角(léng) 骤然(zhòu) qián诚(虔) 蠕动(rú) 懈dài(怠) dūn实(敦) 蜿蜒(wān)(yán) 衰竭(jié) 演绎(yì) 接踵而至(zhǒng) 腈纶(jīng) 雇佣(gù) yì日(翌) 穹顶(qióng) liáo绕(缭) 妩媚(wǔ)(mèi) 浮zào(躁) 颠簸(diān)(bǒ) 纷至沓来(tà) 水闸(zhá) 蘸酱(zhàn) xuān哗(喧) 矗立(chù) fěi翠(翡) 眺望(tiào) 硕大(shuò) 2.给多音字注音。 行辈(háng) 归省(xǐng) 闭塞(sè) 连翘(qiáo) 漂移(piāo) 两栖(qī) 劫难(nàn) 龟裂(jūn) 蛮横(hèng) 苍劲(jìng) 3.改正短语中的错别字。 人情事故(世) 海枯石滥(烂) 格物治知(致) 不知所错(措) 不修边副(幅) 分蹦离析(崩) 暴风聚雨(骤) 振耳欲聋(震) 风云变幼(幻) 穿流不息(川) 轻歌慢舞(曼) 名幅其实(副) 目炫神迷(眩)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顾。 (1)《社戏》——《呐喊》——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2)《回延安》——贺敬之(作者) (3)《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美国(国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5)《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诗人、学者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登勃朗峰》——马克·吐温——美国(国籍)——《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3)豁然开朗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不充足) 4.一词多义 (1)中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中无杂树 中间 ) (2)舍屋舍俨然 房屋( 便舍船 舍弃,抛开 ) (3)闻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鸡犬相闻 听见 ) (4)寻寻病终 随即,不久( 寻向所志 寻找 ) (5)遂后遂无问津者 于是,就( 遂迷 终于 ) 4.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尽 (2)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3)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4)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才通人 才:仅仅、只 (4)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5)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属:类 (7)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8)悉如外人 悉:全,都 (9)黄发垂髫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乃大惊 乃:于是,就 (11)具答之 具:详细 (12)咸来问讯 咸:全,都 (10)遂与外人间隔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 叹惋:感叹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14)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15)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16)及郡下 及:到 (17)诣太守 诣:拜访 (18)欣然规往 规:计划,打算 (19)未果 未果:没有实现 (20)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6.文言虚词 (1)之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 语气助词,不译 ) (2)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wèi,介词,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介词,对,向 ) (3)其既出,得其船 他的,指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他,指代渔人 ) (4)不复出焉 兼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三、问题探究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5.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村中人”热情好客?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7.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示例:美丽富足、和平安定、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9.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桃花源记》用桃花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