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活心发现sweethouse 1 引子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月谈君在公共WC如厕时发现厕所门板上的对白和小广告觉得很有意思,遂产生了一系列联想。几个星期前在德国西部小城的州立图书馆的厕所门板上,小编发现了如下留言: 留言的大致意思是“我很爱我的男友,却又想和其他男生XXOO”。 下面陆续有很多回复,有的说“那不是爱!” 有的说“爱你爱的,睡你想睡的。这是你的自由,没必要纠结。” 有意思的是在这条留言的下面还贴了“彩虹帮”的宣传广告,他们是“恋爱无性别”的支持者。 在西方同性恋者又可以称作是“彩虹帮”,他们通常举着五颜六色的彩虹旗,通过游行等方式倡导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爱也不应该有性别的界限。 2 人性 类似的厕所文化似乎是没有国界的,月谈君青少年时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在厕所的门板上看到各种匿名的留言。 其中大多是关于情感困惑,也有的是在平日里羞于启齿的难言之隐。 人性中比较隐晦的情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相对私密的地方出现。 就像那厕所里的门板,且不论其内容本生是否“道德正义”,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WC在不经意间充当着发泄和表达人类隐晦情感的媒介。 这一媒介在私密和隐晦处,彰显出人性世界的多样化。 关于人性之说,中西方文化体系里各有特色和主张。 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道家都有对人性的探讨。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之初始相差都不大,随着后期成长环境的不同才慢慢拉开差距。 同时儒家学说给人性做了双重定义,人性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动物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则是后天习得的。而“善”与“恶”属于道德范畴,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举个例子,羊吃草,羊是善的;狼吃羊,那狼是“恶”的吗?因此,脱离了人类社会“善”与“恶”之说就失去了意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 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从刚出生时就体现出来。婴儿的世界里只有自己,饿了就哭并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所以在荀子看来“人之初,性本恶”。 然而孔孟儒家思想是东方儒家文化的主流,所以中国文化理念中人性的定义偏于向善。 也有中庸之说认为人性本无善恶。 孟子说”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意思是人性本无善无恶,是后期塑造的结果。 不管人本性向善还是后天“习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习“礼”成为君子或者圣人,拥有善的环境天下人人皆可为尧舜。 有意思的是,西方宗教文化价值体系与东方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对“人性”的解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价值观中--人生来有罪称之为“原罪”,概括起来总共有“七宗罪”,除此之外还有“本罪”。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违反了与上帝的契约,他们有罪并且将此遗传给了其子孙后代--人类。 所以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所有人都要到上帝面前忏悔。所以在西方文化价值观里更偏向于“人之初,性本恶”,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因为每个人都有罪,所以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毛病。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不能把所有的权利交给少数几个人管理,因为他们都有缺陷。 要把权力分散在不同的系统,让他们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制度和体系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与平等。 ![]() 3 拙见 月谈君看来“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世界本无绝对的善亦无绝对的恶,无论是相信“性本善”的社会还是主张“性本恶”的社会,都是多元人类世界里的璀璨文明。 人类世界也因为有了矛盾与对立的组合才变得层次分明、异彩纷呈。回到厕所文化,它作为一种能够表达“人性”中隐晦情感的媒介,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真善美”是人性,“食色性”亦是,并无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参差组合才构成了多元的人性之美。 当然小编并非赞同厕所门板上书写的那些内容。很多事物和现象存在的本身并无对错,但落到具体的情境中就不一定了。 以2019奥斯卡领跑影片《绿皮书》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底层出身的司机托尼教上层社会的谢利博士吃炸鸡,吃完把鸡骨头往车窗外扔。 谢利博士学着他的样子也把鸡骨头往窗外扔,调皮地笑出了一脸天真,此时二人融洽温馨的气氛溢出了屏幕。 但是当托尼把塑料可乐瓶也扔了出去的时候,谢利却执意让他倒车“捡回来”。人性在一定范围内的恣意彰显,有时体现的是一种本真与平实,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界限便会转化成“恶”。 就像托尼在公路上扔塑料瓶,他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法则所以称不上善。虽然扔东西本身没有对错,但是它取决于“扔的是什么”和”在哪里扔”。 ... 结语 长篇赘述了这么多,最后关于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之中人性善恶分寸的方法论,月谈君觉得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心学四诀”颇有意味,此处与大家分享: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参考文献: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03945-1.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