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茅屋

 八一六战士 2019-06-23

没有照片描述。

超越时空的《小茅屋》1
--贺巾的《小茅屋》赏析

贺巾的《小茅屋》写于1959年9月,距离我们已超过半个世纪。今天重读,仍有新鲜的感觉。一部小说经历这么长的时间,仍能带给读者一些启示,这应该归功于作者对题材的敏感、选择和提炼,它是超越时代的。
这部小说大约有两万多字,介于中短篇之间,出版时相当的轰动,几乎参加团体活动的人都读过。这是贺巾在24岁时写的,但小说的成熟和高超的技巧,却是令人激赏的,《小茅屋》的出版,奠定贺巾在文坛的地位。
《小茅屋》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那样触动人心,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文学创作之一?我们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1959年的新加坡,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争取自治的呼声很高;人民行动党也在这一年成立。学潮、工潮仍很蓬勃,左翼运动仍是整个民主运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政治方面的一些背景,而在乡村,左翼团体也挺多,还有很多乡村小学,一些左翼人士都在乡村小学执教;这是深入生活底层,与人民打成一片的典范。像《小茅屋》这类的题材,在新马文坛上也屡见不鲜,但没有《小茅屋》写得出色、全面,可以说,《小茅屋》是早期乡土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其实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叫做马建的联邦人(即现今的马来西亚)到新加坡一间“敬文小学”当代课老师。敬文小学是一间乡村小学,这里的学生都来自邻里,与城市学童不同的是,他们都具有一股乡野的气息,像一匹匹狂放的野马。马建是个23岁的海南青年,他未曾在正式的学校教过书,只是个家庭教师,没有受过师训,没有高中文凭。他之所以到敬文小学来代课,是因为他的朋友老何患了心脏病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推荐他来当代课老师。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交代马建的背景,主要还是集中在他的教课过程以及跟学生接触的活动。在他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的感召下,一匹匹野马被驯服了,就在他渐渐树立威信的当儿,学校解雇了他,理由是因为他不是个“合格”的教师,“教育局不准”,实际上,这只是托词,人为的“政治动机”才是真正的原因。马建只好黯然离开。
小说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或故作煽情、赚人热泪的描述,一切都那么的自然、平实、朴素、亲切,令人惊喜而怀念的旧日甘榜的生活画面,一个个活泼可爱而又叛逆的乡野顽童的形象,都走进了我们的脑屏幕,唤醒了我们久违了的记忆。这些“小孩子”其实也不小了,十三四岁还在读小四,在乡村小学,这是真实的。这个甘榜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学校也是,该是作者综合性的表现,惟一有路名的“牛车路”,是一条泥路,这也是虚构的路名。它的好处是通俗化、平民化,具有地方色彩。地方色彩是这部小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看得出作者不仅仅深入生活,本身也在作品里扮演一定的角色,作品里所使用的地方语言,有很独特的味道,如:Pasang,这是马来语,意思是受罚,又如:“等我们吃他的肉”,年轻的读者或新移民可能不甚了了,但在我们的孩提时光,这是很流行的口头禅。那时我们玩的是一种“石弹”(圆形的石头弹子),彼此敲击就叫吃肉。“头风”是福建俗语,发疯的意思。又如:个尖不爹(Kachang puteh)是印度语,指那些售卖印度零食(主要是油炸食物)的小贩。破病鸡母,指整天生病的女人。“头路”,指的是工作,“头家”是老板,公司不是指做生意的公司,而是平分等等。这些俗语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情趣。
《小茅屋》虽然写于1959年,但作者并没有在小说里反映当时的政治运动和时代面貌,只在结尾的部分通过王玉成的嘴里说出:“最近我看了一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跟着鲁迅走,走到群众的队伍里,做个英勇的战斗员,不怕豺狼,猛兽,不怕刀枪,子弹!'”,稍微碰触到那个时代的一点火花,作为对时代的一种注脚。但我个人认为,这段自我的剖白,恰恰是这部小说的瑕疵,是很硬梆梆的插话。小说并不是在写政治和历史,即使没有这段话,也无损于小说的完整。

超越时空的《小茅屋》2

小说共分九个章节和一个“尾声”。第一章写的是马建到校报到与学生的“见面礼”,作为“新一代”教师的形象,尽管只是代课老师,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篇幅作了细致、深入的描写。马建以他独特的方式面向这个新的环境,“他自信:能教育人的知识分子一定能教书”。在这一章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马建和老何从外表到精神状态作了形象的描写:
新先生(马建)很高大,旁边的何先生很矮小,
新先生满面红光,何先生脸色苍白;
新先生眼睛小可是有光彩,何先生眼睛大可是无神;
新先生没有胡子,只有一点点唇髭,何先生却整个下巴毛茸茸;
新先生一直眯笑着,好像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何先生却动不动就皱眉。
新先生耳边有深黑的,长长的鬓角,这是全校别的老师所没有的。
这一大段描写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下子把我们的眼球给吸引住了,对这位新老师增加了几分好感和好奇,想知道接下来他会怎样施展他的本事去教育好这一班学生。接着,他讲了个关于蝙蝠的故事,也把“小孩子”的心给吸引住了。我们发现,马建不仅会讲很精采的故事,也会带领学生们唱歌,做手工等,这是最接近孩子的办法,也说明他这个教师果然与众不同,没有架子,他把学生当朋友,自然嬴得学生的爱戴。
第二章,各主要人物陆续登场,除了王玉成,还有廖坤福、白彩等一班小朋友。写了训育主任陈老师,校长的“女友”吴老师。陈老师手里总是捉着一条藤条,这是权威的象征。在这一章里,作者写了两场“冲突”,一是王玉成与坤福的冲突,从这个冲突引出陈老师和吴老师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争辩,是顺理成章的写法,有利于情节的展开。
第三章,作者的笔调集中在写王玉成的家庭背景,他是个被定性为“小流氓”的孩子,但从他的外号“牛头王”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固执,好玩好斗的孩子。他父亲是个杀猪、卖猪的粗人,又好赌,不拿家用回家,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在这种环境底下成长的孩子,大多具有叛逆的性格,但玉成的叛逆却更有内涵;他上课就像在梦游,下了课便像一条龙。乡村长大的孩子,童心是关不住的,他的生活内容比同龄的孩子来得丰富多样,他不仅会捉鸟、钓鱼,还会造屋子,《小茅屋》就是根据他那间高六尺宽四尺的小茅屋写的,除此,他还会开辟菜园,做买卖等,可以说是里里外外的一把手,是个勤劳能干的农家孩子,可惜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发现他身上潜藏的才华。
第四章,写的是马建和学生们的接触,从谈话中增加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吴老师和校长的暧昧关系,以及吴巧英的胃病,这是一个伏笔,也是造成马建被解雇的“罪状”之一。
第五章,自从马建代课以来,学生们都有了进步,只有王玉成,仍在原地踏步,尤其是他的抄写和大楷本,更是一塌糊涂,这使马建很恼火,决定惩罚他,但举起的藤条却打不下去,心里正在矛盾中,最后还是放下藤条。这里写的是马建的心理状态,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显示马建的性格特点。他本来就不主张用藤条来对付学生,但想不到自己也会犯上这个“毛病”,这一段描写使马建的形象更为具体,但写得并不深入,点到为止。

超越时空的《小茅屋》3

另外,作者也写到了办公室里丑陋的一面,老师们都在议论和批评马建,口气很不客气,简直把马建当成一个堕落的坏老师来看待了,把恶言恶语加诸在马建的身上,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人类灵魂工作者。
受了委屈的马建终于发现王玉成的小茅屋,并知悉他的功课为什么老跟不上的原因,这是一个“契机”,引发马建想帮王玉成钉个书桌的念头,并从中了解王玉成的“困境”。可以说,这一章是全文里写得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作者倾注了所有的笔力和热情。
第六章,马建带领王玉成和坤福钉制书桌,师生打成一片,彼此的感情又拉进了一步。马建用铲土机作为例子,鼓励玉成和坤福掌握好英文和数学,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工程师。马建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各种环境的条件来教育学生,这是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第七章,马建与陈老师正面交锋,马建的不亢不卑,摆事实讲道理的作风,最终让陈老师俯首称臣,进一步提升马建的形象。
第八章,放秋假时,马建把学生组织起来,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第九章,学期结束后,马建被学校解雇了,故事告了一个段落。但作者还写了一段“尾声”,算是交代。这一段尾声属于可有可无的情节,删掉不会影响整部小说的结构,能留下一个更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
小说要传达的讯息很明显,马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正面的形象,努力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深入民间,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学生成长,改造他们的心灵等,都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小说也揭露了教育界里丑陋腐败的现象,都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小说。
作者写人物是相当成功的,文笔流畅,朴素,简约而又恢趣,描写能力很强,对细节的掌握很有分寸。对马建的描写,是把他当成正面的形象来描述,而比较少接触到他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他的形象看来是接近于完美,这反而是一个缺陷。他跟周围的人是那么的不同,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独特,一定有一些特质潜藏在他的灵魂里;这或许是作者顾此失彼吧。小说的情节安排得很紧凑,但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我想,这该归功于作者对题材的掌握,对语言的提炼。
《小茅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让我们为作者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