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后,十面楚歌,项羽穷途末路。 司马迁《史记》如此记载项王和美人虞姬相拥而泣的场景:
古代人认为妇女出现在军营中,是不详的预兆。而虞姬能够常伴项羽身侧,可见其受宠的程度。 刘亦菲饰演的虞姬 项羽兵败,虞姬不愿意独活。她自刎而死,为自己的男人殉葬。 项羽随后在乌江边挥刀自刎。一代英雄和美人的故事,凄凉落幕。 刘邦称帝。 他的原配吕雉受封为皇后,史称吕后。她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上第一位大权独揽的女主,堪称无冕之王。在此之后,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女人只有两个,一位是武则天,一位是慈禧。 楚汉争霸后,刘邦和项羽的政治角逐尘埃落定。但是他们背后的女人,吕后和虞姬,无意间却成了传统社会和民间对女性评价的两种代表。 这一点很有趣。 世人对虞姬充满了赞扬,认为她是温柔、美丽、有气节,在丈夫兵败的时候,不愿意苟且存活,以身殉道,是奇女子的代表。 吕后的形象则是非常负面,她弄权,心冷,手段毒辣,忌妒,凶悍。她集女人所有的负面形象于一身,简直就是天下女性的反面教材。 为什么吕后和虞姬两个人在后世的形象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这在于后世对女性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女子无才便是德,居然成了第一准则。直到今天,社会上都还有人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嫁人才是王道。 首先来看虞姬。 吕后和虞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她们有可能产生过交集的地方,是吕后被项羽作为人质囚禁的那两年。这期间虞姬有没有关照过吕后,两个人是互相鄙视,还是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成为后代野史、小说和影视剧最喜欢发挥想象的地方。 虞姬在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仅在司马迁的《史记》和西汉陆贾的《楚汉春秋》里面有几句简单的介绍。这还是作为项羽的配角才有出场的机会。 虞姬和霸王 正史中虞姬是一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但在文学作品和各种野史中,虞姬是妥妥的C位女主角。 《霸王别姬》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人,美人和英雄的悲剧,先天就有观众基础。霸王别姬的故事雏形从北宋开始,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演变,例如元朝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汉公卿衣锦还乡》以及明代《千金记》等,虞姬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些改编都有这些特点。首先是言情成分,美女爱英雄的小儿女之情,大众喜闻乐见。要不然我们的电视机上怎么那么多的古偶剧呢?这一点,古今都一样。 其次是"气节"。这里的气节是一个贬义词。随着朝代更迭,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社会的价值评价是忠于丈夫,有气节。虞姬自杀而死,就不会被敌人所侮辱,那么项王的男子气概就能保全。这和后世提倡的,女人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贞操,这种封建糟粕,没有什么区别。虞姬的故事广为流产,殊不知也封建说教有关? 最后是爱情和死亡的故事模式。无论中外还是古今,爱情和死亡的主题最为大众喜欢。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就符合这个模式。我国著名的爱情故事《梁山泊和祝英台》不也一样吗?爱情有了死亡,就带来了爱的永恒。项王兵败之际,虞姬不愿独活,暗地里也符合这样的模式。这为虞姬的故事带来了更多的吸引力。 再说吕后。 吕后在正史上太活跃了。连司马迁的《史记》都为她单独列传,这可是太史公笔下吕后获得的"独一份恩宠"。 其实,吕后的一生,就是原配的悲剧。 妙龄少女嫁给了年龄很大,无房无车没有正经工作的混混刘邦,还要帮刘邦养私生子。因为吕后嫁给刘邦之前,刘邦已经生了庶长子刘肥。 吕后出嫁 要是搁到现在,丈母娘这关,刘邦绝对过不了。但吕后还是嫁了。 等到丈夫好不容易搞事业了(造访去了),吕后随时都有牢狱之灾。一个女人,带着年幼的一儿一女四处逃亡,其中艰辛无人问,无人懂。等到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可以共富贵时,丈夫又嫌弃她年老色衰,喜欢别的女人。 刘邦剧照 感情所托非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吕后渐渐不是当初明媚善良的少女了。 戚夫人要夺她的地位,数次把手伸向儿女。所以等到刘邦死后,大权在手,其他妃嫔吕后都放出宫去,让她们到儿子的封地上养老,唯独戚夫人,吕后要留下来出气泄愤用。 把戚夫人变成人彘后,吕后拿来作为教育儿子的活素材,结果汉惠帝刘盈被吓得崩溃了。 为了巩固权势,吕后大开杀戒,刘氏诸王命丧黄泉。 可见,经过非正常生活环境的逼迫,吕后内心有多扭曲。她性格中的悲剧性,有着很强的必然性。 吕后贬杀刘氏诸王,杀害戚夫人,大权独揽,并不符合封建社会中后期传统社会道德习惯中对女性的价值评价。吕后的形象越来越负面。她的死亡是杀害戚夫人母子的恶报,残忍是她的标签,把持朝政牝鸡司晨更是大错。 老年吕后 汉光武帝刘秀曾将吕后的牌位迁出宗庙,认为她德不配位,起到了反面作用。 但是吕后的政治才能,鲜有人提及。 刘邦死后,西汉的边境并不太平。匈奴是老敌人了,南边还有南越王。内部,各路人马虎视眈眈,真让汉惠帝刘盈来当家,他镇不住场面。吕后主政十五年,这些问题一一压制,战乱没有卷土重来,民力得以休养生息,实属吕后的一件大功德。 吕后在权力斗争上表现得残忍恶毒,但从来不失一个政治家的睿智。她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鼓励生产,放宽对商业的压制。大权独揽时,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但没有波及到民间。对于百姓来说,这太重要了。 人们记住了吕后的恶,选择忽略她的才能和贡献。没有这是十五年的积累,后面的文景之治要来得更晚。 说了这么多,从虞姬和吕后所获得的评价上,不难发现: 1. 虞姬的形象虚构多余现实,吕后的形象现实大于虚构。 2. 吕后的评价,差评多,好评少;虞姬相反。 虞姬的个人标签是美丽温柔、忠贞节烈;吕后的个人标签是大权独揽,残忍权变。 传统上后人对这些叱咤风云的女性评价,更多是从私德和男女关系上着眼。秦宣太后、文明太后、武则天、辽国萧太后甚至慈禧,真真假假的男女风流事一大堆,成为街谈巷议的八卦谈资。 这些年,对于吕后的评价更加理性,认为她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处境,如此行事,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虽然戚夫人母子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整个过程中,戚夫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兔。 问题是,假如有机会,谁愿意吃吕后的苦,而不做温柔美丽的虞姬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