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跟我学习的孩子呢,先要学会做人。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呢,主要做好这几点:一是“入则孝”,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爱护幼小后生;二是“出则弟”,出外要以第弟对兄长的态度和仪礼对待他人,要恭敬谦虚不要骄横;三是“谨而信”,与别人相处打交道不能信口开河、胆大妄为,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经得起验证;四是“汎爱众”,对待他人不能以自己的偏见和好恶由着性子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和尊敬他人,团结大众、和善合群。五是“而亲仁”,能够亲近道德完美的人,远离是非小人。这些能亲力亲为地实践、踏踏实实地做好,如果还有能力呢,再来学习书本知识。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只有教会子弟们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人,并让他们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合格的人之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孔老先生给出的方案是“孝悌、谦恭、谨信、爱众、亲仁”,并且强调,不仅仅是要让子弟们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而是有思而行,做到心行一致之后,有“余力”,则以“余力”学习书本知识。 而今是本末倒置。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在于本末倒置了。 “入则孝”:孔子以仁、知、勇为三达德,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孝敬父母长辈、爱护幼小后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基、立言立德之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没有在家的“孝悌”,也就没有在外的仁爱。 “出则弟”,兄友弟恭,弟恭则兄友。出门在外,对待他人恭敬谦虚,既是合群生存之道,又是精益进取之道。 “谨而信”,与人相处打交道,说话做事要谨言慎行,不要信口雌黄、胆大妄为。“言有宗、事有君”,言而有信、行必有果,经得起验证,德立才能威立信立。 “汎爱众”:人都有爱憎好恶之心、喜怒哀乐之情。泛爱之心并非生而是之,乃修而生之。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并不容易,需要修为。 “而亲仁”,“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主要指完美的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