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品读了《贝聿铭的100年:用尽一生,只为呈现最极致的设计》,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我有那么一个愿望,希望能到世界各地逐一慢慢欣赏这些名作⋯⋯ 《遇见最美的你| 美秀美术馆》是我们的公众号首篇文章,谨以这篇文章,纪念仙逝的贝老,感谢贝老设计的经典之作,给我们丰富的视觉感受和美好的生活体验。 选择在5·20发表,想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相知相伴的人。记录了一段等待已久,短暂而难忘的周末之旅,我们相伴去探寻"桃花源"的故事,遇见最美的美秀。 正如我们都喜欢的苏轼所写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公众号取名"清欢斋",人生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我的愿望不大, 就是你我相伴, 一起去看世界 👨👩👧 👵🏼👴🏻❤️ (一)桃花源在于此 这座低调地藏在信乐群山之中的美秀美术馆,便是我最初想来日本的全部理由。 (图片源自官网)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场景,如水墨画中的深山仙境。能为这世上开辟一片桃花源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美学想象,更有天才建筑师的理性与创造力。 美秀美术馆就是贝聿铭先生自设计之初坚持的理念 ——“桃花源” 游人至此体验的、看似偶得天成的部分,却都是建筑师缘溪而行,突破重重险阻欲穷其林,最终才窥到的灵魂。而“桃花源”这个飘摇于中国人内心一千六百年的文化母题,也终以动人的建筑形式得以解读。 (摘自《美秀美术馆 | 桃源何处贝聿铭》) (二)春天,遇见最美的桃花源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在可见花满枝头的春天,遇见最美的你…… 关注美秀官网樱花满开的信息,在4月末周五晚上,带上一套自己编辑的"桃花源"明信片,我们披星戴月开启一次注定短暂、轻奢、难忘的周末之旅。 是日也天朗气清,我们从京都乘坐JR出发,而抵达美秀还需要经过50分钟的接驳车程,衔接流畅。车行山中,只见树林,无村落人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目的地唯有藏于山中的美术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道两侧是扑面而来的樱花林。噢,这就是我想像花满枝头时的唯美情境,山风吹过,可见樱花飞瓣。 这个时候,京都大阪的樱花早已谢幕,但在这山里的粉色垂樱正竞相绽放,正可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美哉⋯⋯
—— 引人“复前行,欲穷其林” 樱林尽头,是穿山隧道的入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眼睛随着弧形的隧道慢慢转弯,隧道的出口才一点点浮现。 隧道由带有光泽的金属材质包裹,随着周围景物反射而变换着色彩。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隧道出口正对的是美术馆 走出这长长时空隧道,连接通往美术馆的是一座结构异常富有张力的拉索吊桥。因山谷交通不可达而带来的设计困境,最终启迪建筑师还原了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舍船而入,并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案。自然之美感与工业之美并立于此,赋予了古典文学更真实的力度。 (三)美秀之美 建筑师用几何形状塑造出了古典的”入母屋”样式屋顶,据设计者贝聿铭先生介绍是为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营造出深山藏古寺般的效果。 美术馆入口处圆形玻璃门,非常有特色,圆形的设计,进与出都有不同的景致,颇有宋人绘画小品的感觉。 进入美术馆之后映入眼帘的是犹如日本传统屏风形状的一组玻璃窗,窗外的松树非常像黄山的迎客松,迎接每位参观者的到来。 美术馆内部色调温暖而明亮,大厅中供游客休息的长櫈也是非同寻常,为贝聿铭先生与日本匠人所共同设计,350年的榉木组合卢浮宫400年的石灰岩底座,原生珍贵。蝴蝶结型的榫卯工艺,有效的控制了木头的自然裂纹,保持了木头的完整性。在这样一座深山中的美术馆巧匠心思与自然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轻轻抚摸着天然丰富的木头的肌理,是如此光滑,让人赏心悦目。 公共部分的屋顶是由三角形玻璃与钢龙骨构筑的犹如起伏山峦般的结构,模仿着传统的瓦片和木格栅,透过阳光,光影映衬出丰富的机理。走在这样的建筑里,会有一种久违的理性与细腻带来的舒适感,常令人忘记其距离建设完成已过去二十年之久。这不单得益于精细的养护,更有赖于设计本身经得起时代的审美考验。 中国的山水画与日本造园术都讲究步移景异的情境营造。贝聿铭先生原为苏州人士,在美秀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同苏州园林一般“移步换景”的雅致景色。若干年后,在苏州博物馆项目中,贝聿铭又用着同样的逻辑与几何手法抽象勾勒出了苏州园林的筋骨。 (四)馆藏之美 美秀的馆藏丰富,精致,南馆为常设的艺术品展示,北馆为季节性的特展。温馨提示:一定租借有中文解释的耳机🎧,这样用完整的一天来慢慢欣赏品味这些藏品,不枉此行…… 分享几件我喜欢的藏品: (图片源自网络) 在复原式布展上,美秀最大胆的一点可能是将一组公元3—4世纪的罗马马赛克不加任何围栏隔离的露天陈列在美秀北馆地下过道处,这种陈列方式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马赛克装饰的原始用途。 我们与罗马马赛克装饰有趣画面,定格在美秀几何的光影下。 《甘达拉立佛像》 2世纪后半期 (图片来自官网) 这是一尊高达250cm的犍陀罗大佛立像放置于天窗之下,在阳光与灯光的双重作用下,使得佛像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光辉,每一个经过的观众都不禁来到佛像之下驻足,并且由于佛像的高度,在观看过程中我们需要仰视佛像,在仰视佛像的过程中,使人不禁为这件佛像的艺术精神所感动而眼眶湿润。 《青年的半身像》 罗马 青年雕像的五官俊朗、含蓄、散发着思考之美态 ......... 欣赏好南馆的藏品,已是正午时分,到桃谷餐厅,这里的食材都是用自然堆肥法耕种,自家制造的,我们选择了两份便当,在室外休憩的小桌上,边赏樱花,边品美味,美的享受⋯ 恰逢周六,春游美术馆成了很多日本家庭的放松心情的方式,他们会在樱花树下尝试亲手制作的美味便当,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奔跑,享受自然给予恩赐,真好。 补充好能量,元气满满,继续参观北馆的春季特别展。 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图片来自于官网) 本次的春季特别展的曜变天目是大德寺龙光院所藏,国宝级曜变天目。 我们也是喜茶之人,有缘在现场观看其五彩耀目的色斑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宛如漫天繁星,缤纷多彩,给人以梦幻之感。 南宋·曜变天目茶盏,曜变天目茶盏被日本人尊为国宝,为中国建窑中的极品,《君台观左右账记》中记载:“曜变为建盏中之无上之品,非此世上之物也,黑底中透出浓淡琉璃,七彩变色美丽如锦。”在日本最广为人知的三件曜变天目分别为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与大德寺龙光院所藏,都被定为日本国宝。 对于,曜变天目瓷的烧制方法之所以没能流传下来,究其原因还是曜变天目茶碗的外观华丽异常,不符合南宋时人们崇尚素洁、清雅、淡然的审美习惯。而且这种曜变瓷的工艺难度极高,烧制的数量本来就少,后来又渐渐不再烧制,存世量可想而知了。 著名的一休宗纯大师,就是《聪明的一休》中机智过人的“一休哥”的原型(满满的童年回忆)。一休大师经过几十年的漂泊布教后,以80岁的高龄任大德寺的主持,重建了大德寺。至今大德寺还保存着一休大师的遗墨。 ............ 我们在“桃花源“徜徉,久久不想离去..... 离开美秀的时候,我们重回到长长的时空隧道。我看到来时的樱花依稀在尽头召唤,将隧道映成了回忆中的粉红色....... 刘刘 2019.5.20 完成 (注:文中部分文字源于官网及网络。 文中图片如非特别标注,均为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