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收获

 李伟军koct1ijk 2019-06-23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收获

(二)

正统 景泰 天顺

1988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在御窑厂西南侧今东司岭一带,清理发掘出大批明正统官窑瓷器残片,清理出明正统时期窑炉五座(2004年又清理出正统至万历窑炉14座,均为馒头窑)。

出土瓷器有:青花缠枝宝相花纹葫芦瓶,青花海水纹靶盏与碗盘,青花八宝纹碗,青花海浪海怪纹缸,青花莲池纹盘,青花海水白龙纹碗和青花刻白龙纹盘,青花龙纹填红直壁碗,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碗等。其中青花云龙纹大缸,腹径达88厘米,器型硕大,似为明朝最大的一件瓷器。青花海兽仙山海潮纹器座,内外两面彩,器足底亦饰有青花卷草纹,十分罕见。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其颈部之小双耳,似为“空白期”富有特色且流行的样式,如景德镇陶瓷馆藏景泰四年墓出土民窑青花折枝牡丹纹双耳瓶,具有与该器相似的特征。

▲ 1988年御窑厂正统地层发掘清理现场

▲ 1988年清理出正统时期窑炉

▲ 明 正统青花海兽仙山海潮纹铺首器座

▲ 明 正统青花海潮纹靶杯

▲ 明 正统青花海潮纹盘

这些出土瓷器的主要特征有:青花色调与宣德青花相似,色调呈现深沉浓丽的特色。器型和同类的宣德器型(如靶盏、碗、盘)相似,而龙纹大缸、海怪缸、器座、双耳瓶则既不见早于它的宣德,也不见晚于它的成化官窑,属该期特有的器型。其中青花龙纹大缸可与《明史》关于太监王振令景德镇为三大殿(奉天、谨身、华盖)烧造青龙白地花缸的记载相印证。纹饰方面,龙纹、缠枝花卉、边饰纹样与宣德相近,其汹涌海潮、海兽、云气、福海仙山和球花纹等为正统独特纹样。八宝纹中之“鱼”纹,画成“单鱼”,八宝排列顺序是:轮、螺、伞、盖、罐、花、鱼、肠,与宣德和成化八宝排序“轮、螺、伞、盖、花、鱼、罐、肠”稍有不同。斗彩莲池鸳鸯纹中的小鸟般鸳鸯和花大而叶小的莲荷纹样均为正统特色,成化官窑有仿正统斗彩莲池鸳鸯纹作品,而这类制品源自于宣德斗彩莲池鸳鸯纹盘。

▲ 明 正统青花斗彩鸳鸯莲池纹碗

1、1990年御窑厂成化地层之下出土无款青花印红鱼莲蓬形大碗,推断为不早于正统初,不晚于成化末的制品。该器敞口敛腹,圈足矮小,底与壁下部较厚,碗心绘青花云龙,云龙纹周围以一圈海水为边饰,外壁下部饰以仙山海水,上部饰三红鳜鱼,其装饰奇特;即红鱼纹处的碗壁内凹外凸,当用鱼形模具印压而成,此装饰方式目前仅此一例,其制品极为罕见。该器整个风格与正统和成化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处,它极可能是天顺官窑遗物。

2、1993年,在御窑厂遗址西侧(原市政府大楼西侧前食堂)基建工地上发现一批宣德、成化纪年官款瓷片和无款青花瓷片,这批遗物无叠压关系,可能是明早中期的扰土和填土,其中无款青花瓷片上的缠枝宝相花极似正统风格,但色泽较正统灰暗,胎、釉亦不如正统精细,盘的圈足比正统圈足大,且低矮微内敛。其风络与正统和成化有异,似为景泰或天顺官窑遗物。景德镇陶瓷馆藏景泰四年墓出土青花宝杵纹盘与这类出土遗物相似。

3、1995年在珠山龙珠阁成化早期地层夹杂着一些无款青花靶盏和碗、盘残片,其造型和纹样与宣德器相近,但胎釉较粗,青花色调略显灰暗,与同时出土的成化青花清幽淡雅色调区别较大,这批遗物可能是正统之后成化之前的景泰或天顺官窑制品。

▲ 明 空白期 无款青花印红鱼莲蓬大碗

以上遗物说明,正统、景泰、天顺有官窑烧造,从现有出土遗物判断,其时官窑烧造量似不大,品种亦不如前代丰富,主要是日用器的生产,亦有少量罐、梅瓶的烧造。宣德官窑瓷器盛行书写年款,而在它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却不书写年款,这一现象颇使人费解,引起古陶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明代正统、景泰、天顺这二帝三朝的28年时间里,可谓多事之秋,由于不书年款,其官窑面貌模糊不清,所以陶瓷史上称其为“空白期”或“黑暗期”。不过,综合考察以上出土资料,并联系相关文献可知,所谓“空白期”,并非完全空白。

成化

▲ 成化堆积层清理现场

1987-1988年,御窑厂遗址内珠山之顶修建龙珠阁,在珠山东北侧,清理发掘明成化官窑堆积三处:

第1处(87H1)出土的成化瓷器有:青花、青花填红、青花斗彩、底温黄绿彩、孔雀绿釉瓷片其中以青花为主。器型有长方形花盆、香炉、靶盏和长腹盖罐之类。绝大多数器物都作“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其器型和花纹多与宣德相近。

第2处(87H2)距第1处堆积北距6.8米,出土瓷器以青花为主,还有红釉、黄地青花、黑第孔雀绿、底温黄釉、黄地紫龙、黄地绿龙、瓜皮绿以及宝石篮地白凤纹碗,以上遗物以碗盘为主。

第3处(88H3)堆积在珠山东北角,南居第2处堆积为2.6米,出土大量斗彩瓷,同时出土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祭兰、黄釉、孔雀绿、瓜皮绿、仿官、仿哥等品种,其中素三彩鸭薰,红绿彩灵芝纹炉等罕见之物。

▲ 明 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

▲ 明 成化斗彩小碟一组

综览出土成化官窑遗物,可获得以下认识:

1、成化瓷器造型多俊秀端庄,体多小巧轻薄,以小件居多,常见为小杯、盅、碟、碗和盘等,而大件罕见。斗彩人物纹小杯、鸡缸杯、葡萄纹小碟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成化青花鹤颈瓶、长方花盆,三彩鸭形香薰等则为成化官窑罕见精品。

2、成化胎质与宣德器相比更为洁白致密,经测试发现,这是因为其瓷胎中的氧化铁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铝又比宣德高的缘故。瓷釉比宣德器白度更高,光泽度亦显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成化青花瓷釉中铁钙含量不仅比元至明宣德低,而且比明嘉靖官窑瓷器也低。所以说,成化官窑瓷质为明官窑之冠。

3、关于成化官窑瓷器分期。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将成化官窑瓷器分为三期:一期(即87H1)为成化四年以前,二期(即87H2)为成化四年至成化十七年之间,三期(即88H3)为成化十七至成化二十三年。可将成化青花瓷分为二类:前一类青花为成化早中期(成化1—16年)的制品,其风格受宣德影响;后一类青花则为成化后期(成化17—23年)的制品,所谓成化风格便是指该期烧造的别具一格的瓷器。成化早期多沿用宣德纹样或简化前代纹样,后期使用画意清新的纹样,如高士、三秋、子母鸡、湖石山茶、十六子、池塘莲荷等。其青花纹饰画法上用双线勾勒再填色,线条细硬流畅;釉上彩纹饰填色则采用平涂法,有花无阴阳、叶无反侧的特点。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曾根据传世品将成化青花瓷分为二类:即“沿用苏泥麻青而带有黑斑”一类和“青色淡雅而称著”一类,似可与考古资料分期相对应。

4、成化斗彩瓷空前增多,在工艺上有以下创新:宣德斗彩花纹均先在胎上刻划出极细轮廓线,再按其釉下刻线填色,而成化斗彩则一律改用青花描画纹样,釉上填色均在青花线条之内;宣德斗彩色料只有红、绿、紫、黄四种,而成化斗彩除红、黄二色与宣德相同外,绿色有大绿(深绿)、苦绿(草绿)、水绿(淡绿)三种,紫有茄花紫、丁香紫二色,因而其色域比宣德丰富,使斗彩在工艺上有新突破。

5、成化前期产品款式方面多有模仿宣德,甚至出现有成化官窑瓷器直接书写宣德年款的制品。成化官窑后期首次使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款,为以后的官窑瓷器款式创造了一个新的样本。

弘治 正德

1987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窑厂珠山东北侧建国瓷厂食堂地下,清理出一批弘治官窑黄釉瓷片和少量青花瓷片,主要是碗、盘残器。2000年,在御窑厂东门清理出一批弘治青花碗瓷片,这些青花碗大小各异,可以修复。1987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窑厂珠山东麓,清理一批正德官窑遗物,数量虽然不多,但基本都能复原,有绿地淡描团龙碗、黄地青花草龙纹碗,有黄地绿龙纹盘,该盘黄地上填以矾红,即所谓的“黄上红”器,属即罕见之器。

▲ 明 正德黄地绿龙纹盘

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在御窑厂龙珠阁西南侧东司岭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330平方米,出土一批弘治、正德官窑遗迹与遗物。

▲ 2014年发掘区域

遗迹主要有作坊、灰坑、辘轳坑、墙基、天井、排水沟、澄泥池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坑的遗迹等,其中房基11座,墙基10道,灰坑30个,水沟2条,天井和路面各一,分别为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遗迹;辘轳坑3个,时代为清初到清末;澄泥池2个,大缸2个,时代分别为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遗物有瓷器、彩绘颜料、窑具、制瓷工具、瓷砖、建筑构件等。瓷器品种按时代划分主要有:元代有青花瓷、枢府(卵白釉)瓷、青白粗瓷。器型有高足杯、碗、盘、小杯等。明代有青花、斗彩、五彩及各种高低温釉彩器。器形有碗、盘、罐、杯、研钵、研杵、豆、花盆、笔洗、香炉、渣斗等。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怪、鱼藻及花卉花鸟、人物山水纹等。以出土的正德官窑瓷器最为丰富,如完整的正德刻龙纹盘(半成品),斗彩花盆和托钵等。

▲ 明 正德涩胎堆塑狮子戏球纹花盆(半成品)

▲ 明 正德斗彩团龙纹碗(半成品)

▲ 明 正德斗彩洗(半成品)

▲ 明 正德斗彩器座

▲ 明 正德斗彩洗(半成品)

此次发掘出土的遗迹中最重要的一处是一座明中晚期作坊遗迹,根据遗迹与相关遗物推断,该作坊遗迹很可能是明正德—嘉万时期的釉上彩作坊遗址,这类遗址在御窑厂历次发掘未见,目前已揭露出遗址面积为300多平方米,而且有向四周扩展的迹象。其釉上彩作坊遗址相对完整,这对研究明代御窑厂整个作坊群分布、规模、制瓷工艺、作坊内部分工形式具有主要的科学价值,填补了这一陶瓷工艺考古空白。此次发掘的遗迹与遗物对于研究御窑厂作坊的建筑构造、布局,作坊内制瓷过程的分工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和地层学的证据。尤为罕见的是此次发掘明代正德地层出土的部分釉上彩颜料、配制釉上彩的原料,以及大量较为完整的正德官窑釉上彩半成品,对研究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嘉靖 万历

198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重建龙珠阁,在龙珠阁原址清理发掘出一批明清官窑瓷片,其中以嘉、万时期瓷片为多,但都不能修复,主要是青花瓷为主。 1987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龙珠阁故址上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有大批明成化、嘉靖等官窑残器,这批嘉靖瓷片也不能复原,产品略粗。这种情况可能与嘉靖出现的“官搭民烧”制度有关,明御窑厂的生产似已开始衰落。2007年考古人员曾在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出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和绘青花五爪龙纹的官窑瓷片,质量似不比明御窑厂出土的差,说明此时的御窑厂已不是官窑产品的唯一烧造地了。2014年为配合修建御窑厂东围墙,在御窑厂东门深约1米的沟道里出土几件可以复原的万历款斗彩花卉纹碗,其彩饰不如弘治、正德精致,可见嘉、万以后官窑已没有过去前那样管理严格和兴盛了。

▲ 明 嘉靖绿釉碗

▲ 明 嘉靖绿釉碗

▲明 嘉靖孔雀绿釉碗

▲ 明 嘉靖蓝釉器座

▲ 明 嘉靖矾红器座

▲ 明 嘉靖黄釉器座

▲ 明 嘉靖白釉器座

▲ 明 嘉靖矾红豆

▲ 明 嘉靖五彩松竹梅纹碗

关于明御厂的停烧之年,有万历与天启、崇祯之说。传世官窑遗物中万历款为多,而天启、崇祯款瓷器稀少。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认为天启、崇祯有官窑烧造。不过,根据明御窑厂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天启、崇祯似没有了官窑烧造,因为至今未发现一片这一时期的官窑产品。印证景德镇陶瓷馆藏《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碑文,似可得出结论。碑文谓:“我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肃皇帝(嘉靖帝尊号)命中官,而任复归捕臣,显皇帝(万历帝)十七年复命中官为政,三十六年辍烧造而撤中官,因革不常”该碑结尾署“崇祯十年岁次丁丑孟夏日之吉”,从碑文我们知道,万历三十六年至崇祯十年御厂没有烧造,而崇祯十年之后,李自成农民军揭起,女真人入侵,天下大乱,崇祯帝惶惶不可终日,无暇顾及官窑烧造,明官窑在万历三十六年便停烧了,而传世的几件天启、崇祯款瓷器当为伪托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