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牢狱之灾似乎并没有结束,在流放夜郎遇赦后,又坐了次牢,地点还是浔阳。这次入狱的具体原因不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很快就被救出狱了,没有受到刑罚。这段经历在《新唐书 文艺中》中记得很清楚:
宋若思是李白好友宋之悌之子。至德元载冬,御史中丞宋若思在房琯幕府任节度判官,参加了陈涛斜之战。至德二载后,调到江南西道任职,仍兼任御史中丞,为李白最终脱狱出力不少。救李白脱狱后,宋若思还让李白在其幕府中担任参谋。在此期间,李白曾赠诗给宋若思,诗名就叫《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此外,宋若思还出面向朝廷推荐李白,请求朝廷授李白一京官。请官的表章由李白代写,以宋若思的名义报朝廷。这道表章就是《为宋中丞自荐表》,全文如下:
这道表章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李白晚年最原始的官方史料,对于揭开李白身上的谜团意义重大。 写这道表章时,李白已经在宋若思幕府中任参谋,是其幕府僚佐。在这一背景下,宋若思为李白请一京官,很有可能不是请朝廷征召李白去京师当官,而是为李白请一京衔。在当时,方镇幕府僚佐职务一般都要带京衔,这种京衔实际上是虚衔,只是用来表示品阶、资历、身份。在表述时前面加“检校”或“试”。前者指代理,后者指试用。比如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职时,其头衔是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其中,节度参谋是实职,工部员外郎是京衔虚职。 虽然所请的京衔是一虚职,但请官这一动作本身的意义非比寻常。对李白来说,如果朝廷能够批准,意味着由一介平民真正进入仕途。这一动作还蕴含着更为重要的信息。虽然李白于乾元二年遇到大赦,不再继续服刑,但加在其身上的谋反罪名依旧。而《唐律疏议》卷三“名例二十四 犯流应配”条有明确规定:
什么意思呢?就是流刑服劳役满一年(常流)和三年(加役流),或者流放未满遇赦的人员,从到达流放地算起,满六年就可参加选官。但是,受谋反、大逆牵连遭流放的,以及谋反、大逆免死遭流放的除外。 根据这一规定,只要李白还背负着谋反的罪名,他就无法入仕做官。这一点,身为专司帝国刑宪、典章政令的御史中丞宋若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能上奏朝廷为李白请官,唯一的解释就是加在李白身上谋反的罪名已经被拿掉,李白已经被平反。实际上,关于李白被平反的事,表章中已讲得很清楚:
宋若思为李白平反昭雪,可能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朝廷颁布的一道减降囚徒恩诏有关。这一年正月初八甲午,肃宗得了一场病。这场病来势凶猛,令人愀心。张皇后刺血写佛经,希望能感动神佛,保佑肃宗早日康复。但是,没有用,肃宗病情仍然没有减轻的迹象。于是又找其他原因,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病因:牢里的犯人太多,怨气过重,感应得天子生了急病。既然病因找着了,接下来对症下药就是了。正月二十八日甲寅,朝廷颁布了一道恩诏,即《春令减刑德音》。诏令中明确:
这道恩诏除对在押囚犯进行赦免、减刑外,还要求天下各州对罪案进行重新覆核,覆核并判决完毕后报告中央。诏书还特别强调,对安禄山叛乱中从逆的人员要网开一面,从轻发落,要给从逆官员机会,让其继续为朝廷效力。相比较安禄山叛乱,永王李璘之乱情节要轻微得多,追随安禄山的人员都能沐浴到皇上的恩泽而重获新生,依附李璘的李白当然也可以叨沐君恩,洗雪罪名,重新燃起回归组织怀抱的希望。大概借着这阵东风,宋若思在覆核案件过程中,随手将加在李白头上的谋反罪名给拿掉了。 如果李白谋反罪名是因上元二年初《春令减刑德音》的颁布得以洗雪,则《为宋中丞自荐表》成文时间就应当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年初以后。但是,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这道表章是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成文的。1982年版的《李白年谱》“至德二载 李白五十七岁”条记:
两者相差了四年。孰是孰非,还是要拿证据说话。 《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有这样一段话:
其中用了汉初商山四皓的典故。据《史记 留侯世家》记:
商山四皓逃避刘邦征召,是因为刘邦不能善待士人;欣然出山辅佐太子,是因为太子宽厚仁孝,善待士人。两相比较,自然是今是而昨非。这道表章可是呈报给肃宗看的,用辞必定是慎之又慎,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不能有任何歧义和触犯。如果是在至德二载写的,那时肃宗与玄宗政治上正处于蜜月期,宋若思就不怕有指斥乘舆、离间玄肃父子关系之嫌吗?如果不怕的话,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表章不是至德二载写的,而是肃宗与玄宗关系恶化以后写的。 肃宗与玄宗是什么时候关系恶化了的?上元元年。这一年七月,李辅国带领五百射生军,将玄宗强行从南内兴庆宫转移到西内太极宫。随后,流放高力士于巫州,勒令陈玄礼退休,将玄宗身边的人流放的流放、赶走的赶走,肃宗与玄宗关系彻底恶化。 由此可以推断,《为宋中丞自荐表》成文时间是在上元元年七月肃宗与玄宗彻底翻脸以后。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这道有贬玄宗捧肃宗意味的表章才不会有政治风险。 李白墓园 再看另一个旁证,同一时间李白写给宋若思的诗《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正如诗名所言,宋若思率三千兵马取道浔阳准备赶赴河南时,在浔阳救李白脱狱并将其召入幕府。弄清宋若思“以吴兵三千赴河南”的时间,《为宋中丞自荐表》的成文时间也就迎刃而解。 宋若思带兵出征河南,与上元二年河南的局势正好相合。 上元二年年初,肃宗不顾副元帅李光弼反对,强令唐军“进取东京”。唐军与叛军在洛阳北的邙山展开决战。结果唐军大败,“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尽弃之。”叛军挟战胜之余威,兵分两路南下,一路侵入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一路包围了宋州(今河南商丘),河南局势骤然吃紧。唐军方面,邙山战败后,李光弼上表,引咎辞去天下兵马副元帅职务,改任河中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由仆固怀恩接任。五月,李光弼又被任命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泗洪县)。八月,李光弼到达河南行营,开始调集兵力扭转河南危局。很可能在此背景下,宋若思率领江南西道镇兵开赴河南战场。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也透露若干内证信息。诗中有“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秋浦属池州,即今天的安徽贵池,郢都指荆州。“风高”“月满”都是明显的秋天意象。按照诗意,宋若思部是在这一年秋季由池州出发,溯长江而上,经浔阳到荆州。再由荆州北上,过襄阳、南阳进入到河南战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为宋中丞自荐表》成文的时间应当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九月份。 再回到《为宋中丞自荐表》,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古人计算年龄用虚岁。由公元761年前推五十六年,可推算出李白出生于公元705年,这一年是唐中宗神龙元年。在李阳冰为李白诗集写的序言《草堂集序》中,关于李白生年这样说:
意思是说神龙元年,李白父亲李客由条支逃归蜀地,其母对着李树生下李白。在临产那天夜里,长庚星进入梦境,故而给孩子取名“白”,字“太白”。 这样推算下来的李白生年恰好与序文中李白“神龙始”生年的说法一致。 再看李白去世的时间。在同一时期文学家李华所作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中写道:
由公元705年后推六十一年,可知李白卒于公元766年,即大历元年。 按照《李白年谱》说法,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武周长安元年),卒于公元762年(代宗宝应元年)。与本文结论不同的原因就是将《为宋中丞自荐表》的成文时间定在了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这也导致了《李白年谱》所列生年与《草堂集序》中“神龙始”的说法相抵牾。 近年来,由于新的史料的出现,一些学者重新审视数百年来关于李白生卒年的定论,得出的结论与笔者结论一致。相信不久的将来,李白的生卒年问题能在更多独立证据交叉印证的情况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李白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