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学者59岁离世!假如不养生,你我能活多少年?

 长孫无忌 2019-06-24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养生学》、《黄帝内经·素问》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这几天,我国著名国画家、艺术家,中医养生学的倡导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梅墨生先生驾鹤西去,引来很多人的关注。而令人痛心的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梅先生毕生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成就,而是揶揄其作为养生专家,在年仅59岁的时候离去。

​ “59岁,连退休的年龄都没到。一个养生专家如此,这足以说明养生无用了。一切关于中医养生的说教,都是骗人的。”——网络上持此类论调的人,不在少数。

现在,我们来反思一个问题:如果养生无用的话,那我们尽可能不去养生。而一旦不去养生,我们又能活多久呢?

中医养生理论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素问·上古天真论》里的话。它启迪我们,要想长寿,就要放平心态,追求平稳而安宁的内心世界。我们违背这个道理,就容易生大病。临床有太多肿瘤疾病患者,在发病前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史。《素问》里明确告诉我们:“嗜欲伤精,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中医养生理论告诉我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规律科学的饮食习惯,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延长。临床有太多疾病,和饮食不规律密切相关。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胰腺炎、胃癌等等。古人早就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谁不注意饮食的科学性,谁就容易生病。

中医养生理论告诉我们,“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不能堪耳”。就是说,适当的运动,可以让人的身体如流水一般不腐。但是过度的运动和使用身体,却有可以造成伤害。现代人很多的慢性病,都和运动不足、缺乏有关系,比如糖尿病在我国的爆发,就和运动缺失有关系。一个缺乏适度运动的人,很难得到长寿的眷顾。

中医养生理论告诉我们,保护身体要顺应四时来安排起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告诉我们:“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就是说,我们要顺应大自然的四时变化,阴阳转换。如此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现代人很多的疾病,和熬夜有关系。比如三四十岁的人所频繁出现的早搏,很多患者就有熬夜的毛病。

总而言之,中医养生学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特色,以形神兼养的理念为基础,用质朴的理念,解读人生命的规律。谁遵守这个规律,谁就有机会长寿。违背这些规律,就很难长命百岁。

因此,我们说,离开了中医养生思想,我们就丧失了太多长寿的可能。说中医养生为无稽之谈、毫无价值的人,是对生命规律的蔑视,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的蔑视。

接下来,一个关键问题是,既然中医养生如此重要,那么研究中医养生理论的人,为何英年早逝呢?

疾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运用养生理论和实践,无法规避所有疾病的发生原因。中医养生理论从诞生之日起,探寻的就是一般的、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群的保健规律。它的本质,就是先民和疾病斗争的产物。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能奢望践行中医养生,就可以终生无疾。

目前为止,梅墨生先生到底因何病离开人世,尚没有明确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疾病发生有它特殊的原因和个体的差异。因此,梅先生的离开,不代表中医养生的虚伪。这就像得了病的医生,不代表他不会致病一样。

防弹衣,不能保证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安然无恙。但是谁能说防弹衣无用呢?

所以,广大的吃瓜群众不应该因为梅先生的离开,而嘲讽养生的无用,更不应该否定梅先生作为养生理论的倡导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一个懂得养生的民族,一个关注健康的民族,一个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敬仰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而有希望的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