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个纲领,以及8个条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的这本书主要是讲对于道德的修养,肯定设立了中庸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中庸,是指中正平和。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生前的言行进行的编撰,论语的论是就是选择、择的意思,主要就是孔子弟子选择了孔子生前与他们之间的对话。主要就讲了一个“仁”字。 对这个“仁”字千百年来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对其进行诠释,众说纷纭。认为人其实是对内心正确的一种看法。 而《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策,你孔子的思想还要激进。比如说他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符合现代治国理政的方针。 前面4本书其实内容都非常的丰富,用简单的一两句话难以概括,如果希望学习的话,可以去看一下百家讲坛里面对这些课程的一些解读, 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去读一下这些书的原著,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大不小的著作就在于他的解释,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名著的印象,所以这才要自己进行阅读,自己进行取舍其中的思想。 而题主所谓的陆王心学和朱熹等人的理学两个学派的发展就是基于对《大学》这本书的理解。 讲到《大学》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叫格物致知。而理学家认为,万事万物自然本身就把他的最重要的道理存放在万事万物中,人的目的就是要去发现这些真理通过对自然现象或者是自然事物的观察,是传说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那就是理学家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格物致知就是要隔出所有万事万物中的道理。 但是路王心学认为,这世间的最大的道理并不在于世间万物,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这要牵扯出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他小时候,也就是朱程理学的最巅峰时期,通过学习知道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就希望通过格物致知来成为圣人。 他花了很久的时间来隔一棵竹子,希望得到格竹子里面的所有道理。是经过几天几夜,他不但没有隔出竹子里面的道理反而是把自己给弄病了。发病了一场之后,王阳明就初步认为,格物致知并不是只需要隔出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是竹子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都隔不出它全部的道理,那么要格调万事万物谈何容易,可谓所谓人的一辈子可能都没办法穷尽世间的道理。 所以他就提出了心学,也就是说所有的万事万物到底在人的生下来之后,就其实就存于人的内心,而我们的做的主要的内容就是应该把这些内心中的你给发扬出来。 很多人认为包括我们最开始学的人教版的教材,都觉得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但王阳明的理论其实并不是唯心主义,如果读过他的,输的人都可以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