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好了明理 2019-06-25

大唐天宝八载(749年),朝廷下诏要求各地折冲府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这标志着延续约两百年的府兵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起源更早的募兵制。那么府兵制和募兵制究竟是何种制度?为何两者会交替占据主流地位?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唐代鱼符,用来行使权力和验证身份

府兵制的起源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制,这是一种世袭的、兵农合一的兵制。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需要自备。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这是一种民族隔离政策,鲜卑人高汉人一等,汉人没有资格当兵。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府兵管理关系图

到了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可以成为府兵。在西魏时期,宇文泰置六柱国,统领并管理府兵的招募。《玉海》卷一三八引《后魏书》云:

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后魏即西魏,西魏又由北魏分裂而来,北魏分裂的缘由,便是著名的六镇起义,所以说起府兵,便不得不说六镇。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六镇分布示意图

府兵与六镇

天兴元年(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平成即今山西大同,也就是传统汉地的边缘地带。当时草原上活跃着另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初建的北魏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于是道武帝开始在平成周围“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当时称为“北镇”。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后,加强边防建设,调发凉、司、幽、定、冀五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到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到了孝文帝时代,已建成自东至西的六个军事重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镇守六镇的将领和士卒,便是朝廷派来的“府户”,即后来的府兵,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柔然位置示意图

孝文帝改革后,国都迁往洛阳,镇守六镇的士卒地位骤降,他们中间多是鲜卑人和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可谓国之重器。但是孝文帝着意经营中原,使的六镇府兵地位一落千丈,国家财政又大多用于南征和建设新都,六镇的待遇也大大降低,而南迁的同族却依旧享受荣华富贵。

在此背景下,六镇爆发了武装起事,被平定后,矛盾仍未解决,最终在孝昌元年(525年),河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魏主反借昔日防范的柔然兵来镇压六镇起义。随后关中地区出现动乱,加上萧梁伐魏,高欢(怀朔镇)摄政,北魏混乱局面无法收拾,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兵进洛阳废北魏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宇文泰(武川镇)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遂告消亡。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东魏、西魏与萧梁

府兵制的兴盛

如上所述,从北魏到西魏,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武备,发展于北魏末年的征伐,大致定型于西魏八柱国制度。西魏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定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改府兵军士为皇帝亲军(573年~574年),开放汉人招募,并实行军民异籍。不久随国公杨坚(外祖父为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父亲杨忠来自武川镇)篡魏建隋,开皇十年,朝廷下诏改变军民异籍政策,实现了真正的兵农合一。

李渊(祖父为八柱国之一李虎,来自武川镇)建立唐朝后,沿袭隋制,改屯卫为威卫、候卫为金吾卫、别置领军卫、废御卫、也是十二卫分领府兵宿卫,贞观十年(636年)外府更号折冲府,内府更号中郎将府。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外府卫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在此范围内,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农民为主体。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这对农民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本文封面即为北朝时花木兰“暮宿黄河边”形象,联系全诗可看到府兵制的一些细节)。

所谓均田制,即国家招募无土地百姓或流民等,给田耕作,税赋上交国家,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这项制度从北魏实行到唐朝中期,有效解决了经历战乱后的休养生息问题。这部分均田制下的农民,在唐朝成了府兵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而这又依赖国家对土地的管控政策。

唐朝府兵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普通府兵需自备弓矢、横刀、毡帽毡、装等装备,其余由卫府发放。番上宿卫则由卫府发给弓矢,横刀,其他武器按担任职责另给。仪卫按所属分工的不同发给弓矢、胡禄,横刀,仪刀,鍪,铠,甲,盾,漆枪,槊,弩,长戟等。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横刀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仪刀

府兵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朝使用府兵,使突厥、回鹘、吐蕃等臣服。万国来朝,李世民被各族称为天可汗,唐朝又因此被称为巨唐。

瓦解与兴起

唐代府兵制大规模应用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期,由于边境战争频繁,府兵得不到轮换,以致出现了“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现象。府兵系统也出现了严重腐败的问题,使得府兵地位不断下降,因此有条件的人都逃避兵役,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府兵制依赖的均田制也逐渐被破坏,开元年间,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朝廷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百姓流浪或迁徙,府兵来源也严重短缺。结合内外因素,府兵制已不再适宜了。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唐朝武士

开元十年(722)八月,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当宿卫,府兵制开始解体,兵农之分自此开始,募兵为职业兵,长期在军队作战训练,不再务农,待遇也有所提高,不但全家免除徭役,有功还会赏赐房屋,勋爵等。

天宝八载(749年),宰相李林甫奏请停用折冲府上下木契、鱼书,府兵有官无兵,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募兵制的特点

募兵制源起春秋时代,主要是以赐予财物、免除徭役等作为募兵条件,招募到的士兵都作为职业军人,而不像府兵制那样闲时务农,战时从军,也不同于征兵制那样,到军队服役是法律上的义务,所以募兵制招募军士门槛较高。

募兵武器装备由政府发放,这样使得他们可以专心作战训练,完全脱离生产,物质上的满足带来战斗力的提升,这一点和现代的雇佣兵是很相似的。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北宋禁军教头

募兵制在之后的宋朝体现为禁军、厢军和屯驻大军等,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但招募太多也使得宋朝军队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无人耕作,土地荒芜。元明时期,军户是军队主要来源,明代卫所制也维持着大量的军队,但也有募兵制的存在。到了晚清,新军的建立也是使用募兵制,民国建立后,各地军阀也自行募兵。

府兵、六镇与关陇集团

最后,再说一下与六镇关系密切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陈寅恪在论述“关中本位政策”时提出的概念,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

处于府兵制顶端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家族,如前所述,北魏分裂后,西魏至北周实际统治者都是宇文家(宇文泰为八柱国之一),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为十二将军之一,外祖父独孤信为八柱国之一,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也为八柱国之一,同时他们又多来自六镇,这就可以看出,关陇集团和六镇有着直接关系,而这几个朝代之间,因为复杂的家族关系,而又变得非常耐人寻味。

独孤信长女独孤氏,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谥号明敬。四女独孤氏,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七女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杨坚长女就是著名的周后杨丽华,后来嫁给了宇文毓侄子宇文赟。独孤信和宇文家,杨家,李家都是儿女亲家,这是非常罕见又有趣的。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关陇集团部分姻亲关系

从西魏到唐朝,可以说成也关陇,败也关陇,好像在过家家。到了武则天时期,开始着意拉拢被关陇集团打压的派系,随着长孙无忌被迫害自杀,关陇集团彻底覆灭,府兵也在半个世纪内退出历史舞台,六镇余波至此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