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读完一本书,啥都记不住?

 石勇n4oa1c90zp 2019-06-2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本书,过段时间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所以不管读了多少书,在自己脑子里一点痕迹都没留。其实看电影也有这样的体验,很多人电影看完过段时间再看,就啥都不记得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叫做“沙布拉基综合征”,嗯,翻译成中文叫做:傻不拉几综合征。

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就如同你走在街上每天路过那么多人,但记住的脸肯定没几张,你见过多少人都没用。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进行反思,你们知道人跟其它动物最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吗?就是人懂得反思,人不仅“自在”的存在,也“自为”的存在,所谓自为就是有意识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比如我们此刻眼睛正在盯着手机屏幕,这是自在的,但你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盯着手机屏幕,而且你开始忽然将自己从身体里抽离出来,能看到自己此刻的状态,包括自己此刻的想法,此刻的姿势,此刻的情绪等等,这就是“自为”的存在。

而反思能力就是可以训练自为存在的过程,我们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是很容易被里面的文字或情节带动着自在地游历的,这时候你已经不是在思考了,而仅仅是被动地“被带动”。

反思是非常刻意地把读到的看到的,链接进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我读到《爱的艺术》的时候,我会不断检讨自己的生活,然后想如果按照这些观点我会如何去修正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反思的一个过程。

其次是我们读完书后没有输出,输出的意思就是在读完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然后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输出的过程很像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但又高于翻译。翻译一定要贴近原意,但输出要融合进自己的观点。

我对自己有个要求,任何一本书,一定要能用一千字写出来,或者用五分钟说出来。对,我说的是任何一本书。有人说有的书博大精深,怎么可能这么点文字就总结完了。那只能说明你读的还不够深刻。

书一定是要越读越薄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总结出来,那就需要再读一遍。当然,这个过程一定会存在断章取义,可是谁又不再断章取义呢?

写出来或者说出来后,这本书就已经属于你了,因为它变成了你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你觉得很有道理的思想”。

最后要学会参与跟别人的讨论或者辩论,很多人读完书或者看完电影后,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是需要去锤炼的。很类似于粗糙的素材,就算自己反思了,也进行了输出,那也仅仅是自己单方面的淬炼而已。

但跟其他人讨论就不一样了,别人会对你淬炼的东西进行检验,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学术大家来说,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一流国际期刊上的原因,因为这样会有很多做同样研究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讨论或者批驳,这样自己就可以发现不足之处。

讨论是就一个话题贡献多个观点,而辩论是就你发表的观点进行锤炼,两者都有利于自身的思考。这个时候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你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那说明你的智力也就不会再发展,你只会停留在本身的层面打转。

这世界上有很多的知识,

但我们能把握的并不多,

除非我们进行了有意识的思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