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后职场上的选择职场导师

 一本正经地胡闹 2019-06-25


很多职场新人,明明有很好的学历,很好的能力,但是经过几年职场之后,却变得非常失败,既晋升无望,又无法转型,一辈子被困死在底层岗位,内心充满对未来的迷茫和被裁的恐惧,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决定一个新人,在职场能够走向成功。

刚开始,我以为是新人自身的原因,即内因。

但是我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新人,无论是智商能力还是勤奋努力,都无可挑剔,甚至996都没有问题。

那真正决定他们命运的,就只能是外因了,即他们进入的职场环境。

一个人的职场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刚毕业后1—3年的初始期,中间5-8年的成长期,最后进入飞跃期。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毕业后1-3年的初始期,而最重要的则是中间5-8年的成长期。

刚毕业1-3年的初始期,是新人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转变的过渡期。

这期间,新人不太可能取得耀眼的成就,但这段时间对新人非常重要。新人的行业选择、职场价值观的形成、职场思维的养成,都是处在这一阶段。

可以说,这是一次人的新生。

新人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就是学习,不断的从周围学习和吸收初步的职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职场转变打好基础。

这一阶段,对天赋比较好的人来说,大概一年就够了。像我这样天赋比较差的,则至少需要三年。

接下来的5-8年成长期,是职场人士的起飞阶段。

在成长期内,职场人士用已经学会的东西,去解决实际问题,处理业务项目,与他人完成协作,最终实现项目的顺利完成,成为团队骨干。

在这一阶段,职场人士基本上是一边学习,努力将各种职场技能练熟,一边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

到了8年后的飞跃期,职场人士的各种技能已经十分熟练,行业观点和思考方法也趋于固定。

这时候的职场人士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团队的领袖。因此,他需要将自己的职场经验,传递给新人,从而完成团队的打造,独立负责项目的完成。

整个职场晋升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如果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职场晋升受阻。

而整个晋升的基础,就是最开始刚毕业1-3年的初始期,所以它最为关键。

在初始期内,要想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有两个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1,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

2,优质的耐心指导老师。

职场学习,跟在校学习,虽然内容方式大相径庭,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都需要由老师给出前进方向,让新人去尝试和摸索。在新人摸索的过程中,老师负责耐心的讲解和纠偏,帮助新人充分理解。

两个水平相当的新人,遇见不同领路上司,将来的职场发展,是绝对完全不同的。

遇到一个水平高超的上司,三五年内就能摸清行业的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各种职场技能,成为业务主干。遇到一个水平糟糕的上司,只会迷茫混日子,成天被各种谩骂,对自己彻底丧失信心,变成一个废人。

因此,在职场的初始期,一定要认真筛选自己的上司。

面试的时候,不要抱着一种抢救命稻草的心态,觉得只要是个公司愿意要,就立马赶紧去。

否则你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份月薪三千的廉价薪水,但失去的是人生的进阶机会。

所以,一定要多面试。

为的不是找到一份光鲜亮丽的好工作,而是要选择一个踏实靠谱的好上司。他才是真正能够决定你未来职场之路的人。

很多头顶名校光环,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精英们,到最后混的一塌糊涂,就是因为他们违背这条法则,而去盲目相信什么科学的管理流程。

很多大公司,都有管培生制度。

他们说的非常好听,为了让新人将来能够管理各种相关部门,所以新人刚入职的前几年,要实行轮岗制度。

其实就是每个部门待几天,充当廉价劳动力。

这样的制度之下,何谈职场领路人?

新人只能被动接受安排和调动,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发言的权利。在关键的三年初始期内,除了顶着一个好听的公司名字,什么系统的职场方法论都学不下。

那大公司的无限风光,跟你一个底层小卒,又有什么关系?

很多名校精英,就是这样被练废掉的。

很幸运的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优秀的职场新人有了新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人人都以能进入外企为荣,那时候大家都羡慕外企的光鲜亮丽,收入还高。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情况就改变了。很多初创的小公司,因为能拿到风险投资,所以开出的薪水毫不逊色,甚至还给期权。

更重要的是,虽然公司很小,但上司却有真才实学。

新人一旦进入,就能直接接触核心业务,在导师手把手教导下,快速成长,远比成为职场螺丝钉要强得多。而且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将来自然就会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盲目信奉大公司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那是不是赶紧都去加入小公司呢?

不是。

因为虽然有很多优质的初创型公司,但也有很多垃圾小公司。如果不幸进入到此类公司,那会比进入到大公司,还要糟糕一百倍。

我只是想十分诚恳的告诉你:

1,不能确定岗位,不能确定导师的工作,统统都是垃圾,除非你本身很强,否则不要跳火坑,

2,面试时候,不要看公司,不要看级别,只要看导师能力。

花点时间,去了解导师过去的小历史,成绩,气场契合度,是否match,耐心,以及他的教人培训规划和周期,乃至考核标准。这非常重要。

要始终牢记一个原则:

刚开始混职场,跟对人,才是最重要的。


操作难度在于:你怎么知道导师是好导师,怎么确定他肯教你和培养你。毕业生完全没有概念和标准怎么才是好导师

 239

作者

面试的时候直接问,常规的几个问题:请问您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因为怎么克服,我应该怎么准备工作,这份工作的培训规划如何,您打算如何带新人呢,您会喜欢新人怎么配合您支持您。问这些,基本就知道什么人靠谱什么人不靠谱了



第一份工作可能会很辛苦,可能会很累,但如果可以有很系统化的业内培训,都是可以考虑的,如果遇到的老板就只知道假大空地说事情,顶头上司(或者说是导师)又言之无物,无论待遇说得有多好,别去就对了。第一份工作不一定是终身职业,但一定得是很好的跳板,找到了这样一家公司以后要不怕苦地好好学,后面跳槽的待遇才会翻番。 另外,公司规模还有公司选址也是一个参考的重点,如果一家公司跟你说,你的待遇会如何,但其实他们所在的办公场所看起来很磕碜,老板的承诺本身要打个1折。没有双休,还要强制义务加班,各种生活和工作混淆的交流方式,各种不必要的公司内部应酬,现在对我来说,都是避之则吉的。 找到值得你work hard的公司(职业愿景是否吻合,工作环境和工时是否能够负荷),再去考虑它是否允许你Play Hard(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够分开、讷能否在工作状态中获得放松的机会),Work Hard是第一阶段,Play Hard是第二阶段,也是决定能做多长的要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