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简而言之,常见的有三

 紫苏333 2019-06-25

胃病

胃病,又叫胃疼,也叫胃脘痛。所谓的脘,即上脘食道,中脘胃体,下脘即指十二指肠,也有释为大小肠在其中。

我的意见:下脘即指十二指肠,而不包括大小肠。虽然小肠、大肠是脘状之器,但从《内经》上未查出下脘字样。因此,胃脘痛,应包括上、中、下三部。

所以,今人批评中医不知道食道、十二指肠,是没有道理的。

本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病程较长的疾病。故本病是难治之患。医者在临床上遇见胃脘痛之患,不应首先考虑胃本身疾患。首先应先排除真心痛、厥心痛。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更应注意,也应和脾心痛、胆胀加以区别,方不至误诊。

四者在临床皆不是者,方可定为胃病之疾。然,脾以升、胃以降为用,升降相因,运化转输,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中气已成。

若饮食失节,室温失调,性志抑郁,皆能损伤中焦,脾胃受抑,导致脾不能升,胃不能降,升降障碍,气化受阻,经络失和而病成矣。

  • 症见胃脘绵绵而痛,得热则缓,喜按,纳呆,乏力,腹胀,颜面青白,口唇淡红,舌红淡,苔白而润,脉沉迟或弦迟,此谓虚寒之证。法以温中散寒,佐以止痛之品;方用温中定痛汤。

    药用公丁香5克,山柰5克,片姜黄10克,延胡索15克,良姜10克,藿香15克,白芷10克,红蔻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 若见胃中绌急而痛,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喜食冷物,又不多食,食后又胀,颜面红润,口唇红干,舌红苔薄黄少苔,脉虚弦而数,此谓脾胃阴不足也。法以养阴润燥,佐以止痛之品;方用养阴止痛汤。

药用麦冬15克,石斛20克,百合30克,兜铃15克,木瓜10克,玉竹15克,川楝子15克,延胡索10克,扁豆10克,陈皮15克,知母10克,水煎服。

  • 看见胃脘刺痛,痛时拒按,缓则喜按,嗳气,矢气,时有腹胀,颜面及两目青暗,口唇红干,舌质赤红,或有瘀斑,苔厚而白,或有黄者,脉象弦紧沉取见涩者,此谓病久入络瘀血之候。法以和胃化瘀,佐以止痛之品;

方用增味手拈散;药用草果仁15克,延胡索15克,灵脂10克,没药5克,砂仁10克,香附15克,片姜黄15克,九香虫10克,水煎服之。

  • 亦有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呕吐酸水,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大便不畅,面色红黄,唇红,舌赤苔黄厚,脉见沉弦而涩。此为木郁之候。法以疏肝理脾,佐以定痛之品。

方用抑木和肝汤;药以吴萸5克,黄连10克,草蔻15克,檀香15克,香附15克,桂枝5克,白芍20克,甘草3克,佛手15克,白蒺藜15克,水煎服之。以上是治胃痛之方,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