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即墨江氏源远流长,先祖国灭流散逃亡,纪念故土以国为姓

 易藏 2019-06-25

明清以来,都说即墨有五大望族,分别为周、黄、蓝、杨、郭。其实除了以上五大氏族之外,还有一大望族,号称"衣冠之盛为一邑最",这就是被称为即墨第六大望族的江氏家族。

即墨江氏族谱

说起江氏一族的源流,最早的来源已经不可考证。

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的《即墨江氏族谱》,即墨江氏的六世祖江一带,在序言中也没有说明江氏一族是如何迁来即墨,称"始祖志考无从,尊称靡定",说一世祖的情况已经无法考证,名讳也无法确定。只说自己宗族的"茔域"(家族墓地)主要分布在即墨的信村、周村和羊(杨)头村等地。

至于迁入即墨的时间,江一带推断,应当是在金元时期,有一位江姓千户武官(金代设置,专授投降汉官,手下有一千人,称为"千户之长"),籍贯在盟旺里,还有石刻碑文记述此事,只是字迹已经不清楚了,名姓无法考据。到了明朝初年,有一位祖先名讳叫做"江荣"的在此入籍落户(迨及国初,始隶东南厢,祖讳荣籍焉)。

因为迁来即墨的始祖已经不可考证,江一带在创修族谱的时候,就把居住在即墨东关的江荣尊为一世祖。自江荣以下,各代的传承就有了次序,"昭穆有序,支派井然"。

即墨江氏族谱

到了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江氏续修《即墨江氏族谱》的序言中,提到了祖先的可能源流,称"吾族之在即墨,原分自江西。其上世传闻,或出于金溪,或以为始于贵溪,其源本无从稽也。"说即墨江氏原本在江西,可能是在贵溪(江西东北部城市)或者金溪(江西东部城市),但是本源已无可考究。

嘉庆年间的即墨知县欧阳大勋,根据康熙版的江氏族谱考证说,"贵溪江氏,乃江革第三十八代孙江智自河南迁入者;金溪江氏,乃江革第三十九代孙江彬,自杉坑迁入者;孙枝虽别,祖本一也。"

他提及的"江革",是东汉初年诞生于临淄的江氏第七十一代祖先,他的后人分别迁入了贵溪和金溪,而江革的祖先来自济阳(今属济南市辖县),因此都属于济阳一脉。

所以,根据上述考证,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再一次续修《即墨江氏族谱》,在序言中就写到"自济阳徙居于墨,盖亦有年"。将即墨江氏归宗于济阳一脉。

说起来,贵溪和金溪江氏,都出自临淄,而临淄距离即墨很近,又同属于古代齐国属地,由此推断,即墨江氏由临淄迁来即墨,还是有道理的。

即墨江氏祖先祠堂,是在即墨县衙不远的十字街南,宗祠堂名为"世泽堂"。清嘉庆年间,当地知县欧阳大勋,就是那位热心考证江氏源流的县太爷,专门为江氏祠堂书写了楹联,"河南立祖代,济阳分支派。"把"世泽堂"作为即墨江氏正支。

江氏由此自始祖江荣"世泽堂"支脉以下,派系就非常清楚了。除了世泽堂,其他旁支也有建立堂号的,比如西流村的"追远堂",东兴家疃的"积翠轩",小韩村的"沐恩堂",大周村的"小书房"等等,这些堂号不是为了区别指派,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代和祭祀先祖而设立。

除了"世泽堂"支脉,即墨还有另一江氏"余庆堂"支,据说是300年前从云南辗转来到即墨,定居于小周村(今属青岛市城阳区)。

那么,为什么即墨县的欧阳太爷,会在楹联里题写江氏最初源自于河南(河南立祖代)呢?

据传说,关于江氏,有着"江氏出正阳,天下无二江"的说法。上踪古源,正阳的江氏,原是大禹的大臣伯益的嫡传后裔,这位伯益也是著名的皇族颛顼的后人,是三皇五帝之一,出自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这位伯益大臣的后代叫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是伯益的第三子,他给大禹的儿子帝启(夏朝开国皇帝)做大理(主管刑狱),被启封在正阳的"江地"(今天的河南正阳县东南部),这就是最初始的江氏部族。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东征讨伐淮夷诸地,江、黄等诸姓纷纷归附。公元前1101年,周封江氏部族为"江国",伯益之后的三十一世孙江济,成为江国首位国君,国都在今河南正阳县大林乡一带。

至公元前624年、623年,楚国穆王两次出兵伐江,江国兵寡式微,被楚灭国。江国国君江贞带领族人外逃,为永远纪念自己的故国,流亡的国人就以江为姓。从江济受封开国,到江贞国灭流亡,江国共存在了十七代君主,传递王祚五百余年。

传说,后来末代江国君王江贞带领族人辗转北上,至山东济水(今已并入黄河)之南,遂以"济阳"为郡号,也称"济阳派"。由此,济阳江氏为"正宗"江姓,所谓的天下江氏无二姓,就是源于此。正阳江氏传至六十世江玄,转迁至山东临淄,分出了临淄江姓一派。前面提到的江革,就是江氏第七十一世孙,临淄江氏六十世孙江玄的后裔。

所以,"河南立祖代,济阳分支派"这幅楹联,说的就是江氏开山鼻祖是在河南正阳,而正式立姓却在济水之南的山东济阳。看来这位欧阳知县考据功夫也甚是了得。

《论语》一书中,记录了曾子的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严肃的对待生死这件事,追思以前的圣贤之人。作为江氏的后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追溯自己祖先的源流,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家族的根。生命为大,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对待死亡和先祖的终极态度,面对生死轮回,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惧,而是敬畏。同时,更多的从中汲取和学习,通过追忆先贤,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将文化的种子,世代传承下去。想必即墨江氏如此执着的追寻着自己祖先的遗迹,也是这个原因吧。

补充:

文中所谓的正阳江氏一族,“天下无二江”,说的是本源江姓,就是第一支存世江姓。其实,自唐宋以降,还有许多其他的姓氏分支,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江姓。大约列举如下:

萧氏江姓,这一支,出自周代大夫微子启的后裔,是唐代末年宰相萧遘的后裔,因政治避难,改萧氏为江姓。萧氏族谱记载其为“萧江氏”,今天的安徽徽州新安、江西婺源江村两地的江氏均为此支。

鲁氏江姓,唐宣宗时,有进士福建人路野一,授建州刺史(类似今天市长),从江西南昌去闽南就职,为求渡江平安,遂改鲁姓为江氏。后辞官在当地隐居,后代繁衍至今,为闽西江姓大族。

翁氏江姓,五代十国时期,有泉州人翁乾度,避乱到建瓯莆田(今福建莆田),后来将自己六个儿子,改变姓氏,分别赐予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翁处恭分为江姓,其子孙后代皆从之。

另外还有蒙族、满族和藏族的江姓,系清代以来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

(来自"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