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理篇1:现代医学盲区

 科学伤寒论 2019-06-25

我健康吗?”这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可是答案要怎么寻找?

你可以到医院做健康检查,接受抽血、照X光、超声波、甚至核磁共振。西医定义的健康,是由成百上千的标准值构成。头颅的大小、骨骼钙含量、心率、肝功能、血液成分,荷尔蒙……如果上述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这下可算健康了吧?

但许多人仍然会抱怨,虽然一切指标都正常,但我总觉得哪里不舒服。尤其是年过四十之后,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痛,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

现代医学定义了许许多多的标准值,但慢性疾病仍然逐年上升。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卫健委发布数据,潍坊常住人口死亡病例63715例,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92.06%。

纵观全国,《2018中国人健康大数据》同样不容乐观(光华博思特发布),我国慢性病人群已达23%,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

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上述十大死亡病因自古有之,为何到了现在反而成为头号健康杀手?因为过去几十年,得益于抗生素和手术的现代医学发展,我们消灭了大规模急性病、恶性传染病,现在很少人因为这些病而丧生了。但对慢性疾病研究却没有太大的进展,导致上述死因排名逐年上升。

但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宣布沙滨疫苗克服小儿麻痹症之后,很久没有哪个疾病又被克服的好消息了。对慢性疾病只能依赖局部控制,而长期服药又容易引起肾肝衰竭,送人进坟墓的还是这些病。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盲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不是等待某种新药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