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病的罪魁祸首,必须要揭露!

 弗兰奇将军 2019-06-25

导读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 其变化乃生他病也。”自古以来,中医对风邪的认识都是百病之长,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有新的医家提出了不同于此的观点。
伤食为百病之长

     伤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伤食是指因饮食伤于胃肠而致食物不化的病证,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狭义伤食临床症状显而易见,通过“问诊求因”“审证求因”方法就能确立,治疗也较为容易。广义伤食是指因饮食不节所导致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各种病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仆击,偏枯萎厭,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广义的伤食多隐伏难明,变化多端,无处不到,可生痰、浊、湿、风、热、寒、燥等病邪,可致痛、痹、眩、悸、咳、喘、呕、膈、积、瘀、石、痒、痈等病证。广义伤食可以通过“辨证求因”和“实验检测”来确定,因为大多数是慢性疾患,故治疗也较为困难。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传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了,而与饮食所伤关系密切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还有许许多多的疾病也由饮食失节所致,所以说“伤食为百病之长”。

伤食是现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病 (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s),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等已取代了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现代人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

   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我国12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体重超标,1亿人有高血压,3亿烟民,癌症每年增加300万人。据最近统计,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在北京血脂异常者占15.1%,高血压者占11.7%,肥胖者10.7%,糖尿病者占4.4%,冠心病者占有3.8%。这些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病也有人称之为'富裕病”“文明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等,其中又以饮食不节最为突出,可见饮食所伤是生活方式病的罪魁祸首。

伤食是诸病之源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伤食关系十分密切,如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结肠炎、结肠癌、急性胰腺炎、传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与饥饱失常、进食习惯不良、饮食不洁、饮酒过度等关系密切。

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脂肪肝、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均与饮食不节相关;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症、维生素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症等,多因食物营养缺乏或吸收不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与吸烟密切相关;心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病、冠心病与进食甘肥厚味过多相关,高血压病与盐摄人量过多关系紧密;内分泌疾病如性早熟、呆小病、缺碘性甲状腺肿等,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等,五官疾病如夜盲症、舌炎等,也多与饮食失常有关;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常由食物过敏引起。

伤食与三大疾病关系密切

现代社会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饮食不节是其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易患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逐渐明显增高,成为流行性常见病。

近3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从以素食为主向高热量饮食转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加,现已跃居成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恶性肿瘤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日益严重,肿瘤的发病率每年都在迅猛上升,许多恶性肿瘤与饮食有关,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与饮食习惯和食物污染密切相关,吸烟是肺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酗酒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以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和方法,合井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尿病虽然是一个遗传倾向显著的疾病,但发病与饮食起居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民众生活比较清贫,人们以素食为主,糖尿病发病率较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人大幅度提高,膳食的开支也不断增加,摄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者增多,糖尿病患病率随之攀升。

由此可见,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均与伤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摘自《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把书带回家。

以下为本书目录

请各位读者滑动过目!

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作者/何晓辉

本书目录

我的中医之路(代序)1

正篇

壹  论医14

一、中医心14

二、道无终极  学无止境18

(一)宗尚岐黄  探本溯源18

(二)效法仲景  学以致用19

(三)问道东垣  传承发挥20

(四)博采百家  兼容并蓄21

(五)发掘乡医  古为今用22

(六)广师今贤  融会新知23

三、学《内经》哲理   做智慧中医24

(一)以《内经》哲理为引导  明理治学25

(二)以《内经》哲理为主导  明智治病29

(三)以《内经》哲理为指导  明识治身33

四、调理脾胃   医中王道35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37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37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39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40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40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41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41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41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42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42

五、中西相参  优势互补43

(一)医学理念互渗44

(二)理论认识互补46

(三)辨病辨证互参47

(四)诊断手段互辅49

(五)宏观微观互照50

(六)标本缓急互助51

(七)扶正祛邪互用52

(八)整体局部互顾53

(九)内治外治互兼53

(十)补偏救弊互制54

贰  论脾胃生理55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55

二、脾主运化的新认识56

(一)脾运化的八个环节57

(二)脾运化的四个阶段60

(三)脾失健运病机的再认识64

三、“脾藏营”新探66

(一)营的含义66

(二)营的生成67

(三)营的生理功能67

(四)“脾藏营”的生理机制67

四、胃质学说68

(一)胃质概念68

(二)胃质可分69

(三)胃质可辨70

(四)胃质可调71

(五)养生先养胃73

(六)治病必护胃73

五、胃主胃肠五窍74

(一)胃与咽门75

(二)胃与贲门77

(三)胃与幽门79

(四)胃与阑门81

(五)胃与魄门83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85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86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89

七、 胆的生理特性——阳升阴降91

(一)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91

(二)“阳升阴降”是胆的生理特性92

八、“衡”与“通”是胃肠生理之基93

(一)胃肠生理之基石——衡93

(二)胃肠运动之基础——通96

叁  论脾胃病病因病机98

一、伤食为百病之长98

(一)伤食是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98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99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101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102

二、生病起于过用102

(一)饮食失宜103

(二)七情失节106

(三)劳逸失宜107

三、“脾藏营”的病理变化107

(一)脾营虚证107

(二)脾营不运证109

四、脾虚生五邪111

(一)脾虚生内风111

(二)脾虚生内寒113

(三)脾虚生内湿113

(四)脾虚生内燥114

(五)脾虚生内热115

五、阴火证新识116

(一)脾虚阴火证举例117

(二)阴火的临床表现119

(三)阴火的发生机理120

(四)阴火的治疗心得122

肆  论脾胃病治则治法123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123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123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126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128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130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132

附:临床病案举例132

二、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138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138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139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140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142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150

三、治胃先治神158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158

(二)情志伤脾胃机理160

(三)治胃以治神为先161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162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167

(一)口腔外治法167

(二)吞药外敷法168

(三)敷脐疗法168

(四)灌肠疗法169

(五)贴药疗法169

(六)熏肛疗法170

(七)针刺疗法170

(八) 艾灸疗法170

(九)耳穴疗法171

(十)埋线疗法171

(十一)推拿疗法172

伍  论治唇口疾病173

一、从脾论治唇病173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173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的辨证174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176

二、口疮的辨证论治178

(一)口疮生于火,火分阴阳虚实179

(二)口疮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180

(三)口疮防复发  节饮食慎起居183

三、口味异常的辨证论治183

(一)口苦183

(二)口甜185

(三)口辣185

(四)口酸187

(五)口咸188

(六)口臭188

(七)口淡190

(八)口腻191

(九)口涩191

陆  论治食管病193

一、食道病的治疗要点193

(一)整体论治,以平为期193

(二)宣通气机,升降相宜193

(三)刚柔相济,润养为要194

(四)病证结合,内外同治194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经验195

(一)治疗用药经验195

(二)护理调养经验199

    三、嗳气的辨证论治203

(一)嗳气的病因病机203

(二)嗳气的辨证205

(三)嗳气的论治205

柒  论治胃病208

一、中西医互补防止溃疡病复发208

(一)祛除胃黏膜的攻击因素208

(二)加强胃黏膜的防护因素210

二、病证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211

(一)CAG病因病机认识212

(二)CAG三步分治法213

(三)CAG临证经验辑要214

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防治218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218

(二)中医抗化理论和方法222

(三)抗化心得体会225

    四、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231

(一)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232

(二)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235

(三)一弘扬——弘扬正气236

五、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240

(一)辨证论治心得241

(二)临床病案举例242

六、应对幽门螺杆菌的再思考244

(一)幽门螺杆菌也是条件致病菌244

(二)质疑“ Hp杀杀杀”247

(三)中医对Hp的独特认识248

(四)对待Hp也要讲辩证法249

捌  论治肠病252

一、肠质学说及其在肠病防治中的应用252

(一)肠质的概念252

(二)肠质的形成因素253

(三)肠质的分类253

(四)肠质与体质的关系254

(五)肠质与肠病的关系254

(六)肠质的调养255

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心得256

(一)治疗心得六则256

(二)典型病案三则259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经验261

(一)调肝四法261

(二)调脾四法263

(三)调和肝脾264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经验266

(一)治便秘心得267

(二)治便秘验方270

(三)治便秘验案271

玖  论治肝胆病274

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心得274

(一)以人为本  以正为本274

(二)清热解毒  除湿化瘀275

(三)辨病辨证  中西互参276

(四)疏肝解郁  调畅气血277

(五)调理脏腑  和胃益肾277

    二、脂肪肝治疗经验280

(一)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280

(二)健脾助运化痰是治疗核心281

(三)整体局部兼治是治疗关键281

(四)病证结合用药是治疗路径282

    三、升阳降阴治疗胆病284

拾  论治脾胃相关疾病287

一、从脾胃论治气化病之探讨287

(一)气化病的概述287

(二)从脾胃治疗气化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289

(三)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临床探索291

二、失眠的治疗经验294

(一)对失眠发病机理的见解295

(二)对失眠临床辨证的认识296

(三)治疗失眠用方用药经验297

附篇

壹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306

一、识证立法  选方施药306

二、守中守正  胃气为本306

三、平调平治  平淡平和307

四、法天则地  从容人事307

五、宜通宜动  升降相因308

六、熟谙药性  药尽其才309

七、相反相成  妙用药对309

八、量究轻重  质讲炮制310

九、参西辨病  善用专药311

十、药食同源  以食助药311

贰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313

一、明析理法  精选主方313

二、博采众方  各取其长314

三、善用经方  圆通活变314

四、推陈出新  自创新方315

五、活方活用  变化灵巧316

六、明晰方理  扩展应用317

七、验方单方  出奇制胜317

八、膏丹丸散  择善而从318

叁  何晓晖创制的脾胃病新方319

一、调胃十方319

二、理脾五方329

三、治肠四方333

四、治胆三方337

五、抗肿瘤方339

肆  何晓晖医话选萃342

一、中医生命在疗效342

二、四诊合参是上工343

三、舌为胃之镜344

四、湿证和湿热证的辨识345

五、调理脾胃重话疗347

六、 经方贵在活用347

七、诸治不离行气348

八、 援物类比话中药352

九、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大黄的心得353

十、三术相伍调中焦355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357

十二、莱菔子应用心得358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359

十四、 脾胃良药太子参361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362

十六、寻常虎杖用途多364

十七、急性痢疾用鲜草药最妙366

十八、锡类散治疗胃肠病有妙用367

十九、单方验方莫小觑368

二十、“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369

    二十一、中药十八反须重新甄别371

二十二、服药也大有学问374

二十三、药茶保健有特色377

二十四、 评说中药配方颗粒剂378

伍  何晓晖著作与论文目录380

著作目录380

论文目录380

主要参考书籍3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