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姆:克服自恋才能产生爱 | 掌握“爱”的必备条件(中)

 海阔天空7815 2019-06-25


文/弗洛姆

本文摘自《爱的艺术》

第四章:爱的实践

根据我所说的爱的本质,一个人获得爱的主要条件是克服其自恋情绪。自恋倾向就是指,一个人仅把存在于自我内部的东西体验为真实的,而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并无真实性可言,它们在自恋者的体验中,只是有用的或有害的。

与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这是指一种客观地观察人或事物的能力,即按照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们,并能将这种客观的图象与那种因人的欲望的恐惧而形成的图象区别开来。各种精神病都不能使人客观地看待事物,这是自恋的极端情形。对于精神错乱的人,唯一真实的是他精神内部的存在,是他的恐惧和欲望。在其眼中,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内部世界的象征,是自己的创造物。所有的人在做梦时也是如此。梦中,我们自编情节,并登台表演,这些都是我们欲望和恐惧的表现(虽然有时也有我们的感悟与判断),而我们却相信睡梦中的事物跟我们在觉醒时所观察的事物一样真实。


精神错乱者和梦者完全不能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而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有点精神不健全,或者说,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睡眠之中。我们在认识世界时都有非客观性的一面,这是被我们的自恋情绪扭曲了的一面。任何人只要观察一下自己,观察一下邻居,或读一读报纸,都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简直俯拾即是。它们都是被自恋歪曲了的现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一位妇女打电话给医生,说当天下午她要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医生回答她这天下午他没有空,不过可以在第二天见面。她的回答是,但是,大夫,我的住处离你的办公室只有5分钟的路程。她根本未理解医生的意思,因为这段路程对她来说尽管很短,但并不能为医生节省时间。她的这一经验就带有自恋倾向:既然自己节省了时间,医生也就节省了时间;对于她,唯一的现实就是她自己。 

不太极端或者不太明显的自恋性歪曲,在人际关系中屡见不鲜。有多少父母在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不正是只注意孩子是否能顺从自己,是否能给自己以欣慰,是否能给自己添光彩吗?这些父母从来不能也从来不感兴趣从孩子自己的感觉上去看待他们。又有多少丈夫不正是因为自己长期依附于母亲,于是将妻子的任何要求都曲解为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认为妻子专横跋扈吗?最后,又有多少妻子不正是由于丈夫不能符合自己在孩提时形成的光辉高大的骑士形象,而认为丈夫呆头呆脑、蠢笨无能吗?

客观思维的能力是理性。存在于理性背后的情感态度是谦卑。一个人要能做到客观,要能运用其理性,就得有谦卑的态度,就得从儿时那种对全知全能的梦想中解脱出来。

对于我们讨论的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这意味着:爱的产生取决于我们能否相对地排除自恋情绪,而这又要求我们能够形成和发展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一个人应该终身致力于这一目标。谦卑和客观是不可分割的,就如爱也是不能与之分割的一样。我们若不能客观地对待陌生人,也就不能真正客观地对待家里人,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要学习爱的艺术,就必须努力在任何场合保持客观,并对我们不能客观处之的情形保持敏感和警惕。我们必须尽力去发现,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行为(这是受到自恋性歪曲的),跟他那不以我们的兴趣、需要和恐惧而转移的实际情况之间有什么差别。获得客观和理性的能力,这才是爱的艺术的旅程的一半,我们还必须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报以同样的客观态度。一个人倘若仅仅对所爱的人客观,而对其他的人则以为大可不必,那他很快会看到,他最终在两个方面都将失败。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