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作家王小波语录

 cat1208 2019-06-25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中国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语录: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自从创世之初,世界上就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我们,一种是他们。现在世界上仍然有这两种人,将来还是要有这两种人。这真是至理明言。这两种人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互相带来灾难。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

图:王小波与妻子李银河

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同等看待。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利即话语。

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而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的价值领域。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地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

假设我们说话要守信义,办事情要有始有终,健全的理性实在是必不可少。

尤瑟纳而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考。

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