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龙虾是如何从“物种入侵”,一步一步爬上餐饮届网红一哥宝座?

 板桥胡同37号 2019-06-26

小龙虾今年卖的很贵,但依旧很受欢迎,甚至上升了一个高度。

仲夏之夜,若你问我怎样度过时,我会呼唤三五好友,来一打冰啤,一边互相调侃,一边手撕麻辣小龙虾,这就是我的想要的惬意。很多地方的小吃街甚至一条街过去要容纳好几家卖小龙虾的店,可是尽管竞争如此激烈,生意却依然火爆?

小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或红螯虾,因其杂食长膘快以及适应能力强,在各地生态环境中形成吊打之势,“佛挡杀佛,神挡杀神”,横扫世界各地。欧美各地因为小龙虾泛滥,甚至发出志愿者召集令来绞杀。

如今小龙虾成为当之无愧的季节性“网红”。它是微信上的“10万大户”,微博上的热搜“达人”,朋友圈里的刷屏“利器”。那么这个曾经的“物种入侵”,被欧美各地恨的咬牙切齿的“屌丝”,那到底是如何一一步步爬上餐饮届网红“一哥”的宝座的呢?

1.卖相好、品相好——不仅能吃还能晒

先拍再吃,是当下年轻人的明显特征。

小龙虾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以80、90后为主,他们年轻时尚容易接受新事物,又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小龙虾虽是“被自拍”,但是它的颜值绝对在线,泛着油光、红彤彤的虾体显得格外诱人。

走到哪拍到哪似乎已经成了这一代消费者的标签之一,网络时代面对面的交流变少了,但是社会交往的需求并没有减少,人们只是转移了阵地,古代皇帝吃饭要用银针试毒,现在人们吃饭要用手机探毒,拍照记录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大众的这种爱晒之心足够让小龙虾贵而有市。

同时,“超级龙虾盛宴”的“盛况”和讲究的摆盘也满足了年轻人“不仅能吃还能晒”的要求。

2.不仅有快感,沉浸感,还能装逼

吃小龙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自我欺骗式的逃避。眼前残骸已经如山,却告诉自己“其实并没有吃很多”。它有满足人类原始性消灭食物快感,又不会给人增添过重心理负担的独特魅力。

小龙虾食用过程堪称“沉浸式”:能让所有人放下手机、埋头苦吃。现代人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手机,但唯独在吃小龙虾的时候手机是被撇到一边的。这也让其成为聚餐中的“贵族”。

当然,吃虾的过程更是一个装逼的好机会。因为,能干净利索的剥出一只完整的虾,尤其在女生面前,这可是加分项。不是有句话说:“剥得一手好虾,什么样的妹子都能撩。”

3.成为一种入夏的仪式

吃小龙虾,就是我们迎接夏天的一种仪式。

除了能晒能吃,小龙虾还多了一分仪式感:迎接夏天。就如同韩剧中的“啤酒炸鸡”般,前者是冬天和爱情的标配,后者则是盛夏和荷尔蒙的标志。

而且,2000年开始举办的“盱眙国际龙虾节”和“潜江龙虾节”,不仅让这两座城市闻名遐迩,而且这种促销的刺激消费方式,可能会将小龙虾节打造成美食界的“双11”。

4.互联网+让小龙虾成为流行标配

在互联网+的融合下,小龙虾的商机被充分挖掘。

聪明的创业者绝对不会放过微博大v和自媒体等流量入口,并让小龙虾成为一个有“故事”的网红。

著名作家张嘉佳不但自己爱吃龙虾,还开了家龙虾店。它以“卷福和华生”为卖点、以张嘉佳和蒋政文为流量入口,用众筹的方式吸引到了大量“吃货”。

自媒体的佼佼者,咪蒙也是小龙虾的爱好者。她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对小龙虾的喜爱。还有在微博上很活跃的papi酱,更是多次在自己的短视频中,公开示爱小龙虾。

自媒体微博大号的广而告之是小龙虾火遍全中国的外在助力。

在这个营销引领品牌落地的时代,小龙虾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

5.跨界升华,扩展消费场景

我们发现小龙虾的传统吃法已经满足不了流行需要了,现在,花样吃虾正当时。比如,小龙虾月饼、小龙虾粽子等等,也开启了一大波刷屏热潮。

“王宝和大酒店”推出了“十三香小龙虾月饼”,并开出了15元一个、一盒12个起卖的高价。只能预定不接受现场购买的“饥饿营销”更是吊足吃货们的胃口,还一度炒到了300多元一盒。

成立于1857年的上海老字号及“网红品牌”——沈大成,趁着端午的热度,推出了一款“上海龙粽”。

此外,小龙虾消费场景从传统餐桌享用,被扩展至年轻人的出行场景。周黑鸭、良品铺子等品牌也都在进入小龙虾市场,利用这张王牌来抢占出行和休闲场景。

对于这些企业与外卖品牌来说,小龙虾的口味单一易加工是制作优势,而客单均价高、配送成本低则是利润优势。通俗来说,就是简单做,卖高价,何乐而不为。

(以上文章素材整理自“立早丝佳”,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