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达到了一本线却落榜了,没有界限感的父母很可怕

 博采简纳 2019-06-26

希望孩子接收到关爱的同时回馈最满意的答卷。

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只是对大多数家长而言,那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却慢慢的将最亲近的孩子推的原来越远。

或许对父母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孩子;而对孩子而言,最渴望的莫过于父母陪伴式的关爱与引导。

只是,这一切似乎都不会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大多时候的我们总是事与愿违。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篇母亲写给儿子的反省文,主要内容就是母亲干预儿子填报志愿,导致最后儿子没有大学上。

那个男孩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上个一本是绰绰有余,然而在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却因为院校的原因两人发生了争执。

那个男孩说:自己想报的是南京大学,可自己的母亲非要自己学医,还一直强调自己要报考中国医科大学。

其实关于报考志愿的事情,或多或少的家长都会进行干预。无非就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去了不好的学校学了那些对未来没半点用处的专业,最后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金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人的兴趣远远比那些自带魅力的专业要重要的多。

这也是导致这位孩子最后高考落榜的原因吧,母亲一意孤行的将孩子填报的南京大学改成了中国医科大学,并且“非中国医科大学”不读的母亲只给孩子填报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剂,最后只能让孩子落得一个考了高分却也不能上大学的下场。

哲学家弗洛姆一直强调: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可是殊不知,过度的操控反倒会适得其反,落到个一场空的下场。

都说,好的教育应该是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可以亲密,但千万不能过头,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孩子也是。

还记得那时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的《狗十三》,不仅为女主丢了心爱的狗而哭,更多的是被最后女主的妥协现实而击垮。

很多时候的我们在大人面前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不管怎么样都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得考虑大人的意见。

只是,大人眼中的利益以及成就并不能换来所谓的快乐。

天文学有什么好的,为什么不学英语?

只有没长大的孩子才喜欢看时间简史

不就丢了一条狗有什么好哭?

影片中,女主永远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只能慢慢的向生活妥协,向每个人陪笑脸。只是家长不知道的是,这无尽的笑脸背后又隐藏着多大的辛酸。

一项调查显示:4898人中,有80.2%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被父母严重干涉。

小时候的我们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去上补习班特长班,长大后需要听父母的意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似乎我们的生活一直在被操控着。

或许一帆风顺被安排着的生活很好,可这一贯被操控着的生活却缺乏了无尽的色彩,甚至会将孩子原本的想法给扼杀。

就像小霍宁.卡特说的那样:作为父母,我们在给予孩子根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翅膀。

坚守本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积极向上有创造力和自己想法的心。父母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并非一味的操控反对。

或许,适当的松松手孩子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