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迈入数据时代,信息似乎格式化了人类的一切,信息事业、信息产业、信息生活、信息思维等等花团锦簇,人类似乎已经信息化了,而我们的社会形态也被称之为“信息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就曾预言,21世纪前后,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将成为物质、能量之后的第三个世界构成要素,并将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发生变革。曾经人们对此不以为然。然而,仅近几年,人类就被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急速推入了信息时代。 近来,芯片技术国际竞争态势的日趋白热化,似乎让人们感到,不掌握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我们的前途必然暗淡。 从术的层面讲,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万众齐观的背景下,人们身处数据时代;从道的层面讲,哲学应当位列何方,似乎没有太多人关注。至于数据本身的哲学问题乃至数据时代的哲学问题,更是少人问津。 可以说,在数据时代繁花似锦的竞争中,哲学显然是一个落寞的街角陌生人…… 正像广场更容易让人生发孤独感一样,漫天飞舞的数据让我们深感数据的匮乏,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等等更加放大了数据的透骨影响力,也让我们充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被把握感”。 人人言必称数据,行行必论云计算。 在我们尽享数据惠泽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隐忧。数据控、垃圾信息、电子阅读等等,数据成了主宰,工具成了目的。人缔造了数据,现在能够自己独立运行的数据抓住了人,并让人淡忘了数据背后的精神引领…… 回顾历史,许多大师曾经深刻反省过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差不多思维”。在艺术上我们崇尚写意,精准工笔艺术占据末流。在工作生活上,我们讲究“过得去”。在做人上,我们更是对“难得糊涂”情有独钟。当然,仔细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些观念的延续,就是对数据的思维迟钝,我们也不善于运用数据刻画事物,急了就直接“拍脑袋”。 从根子上说,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硬伤。 数据时代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数据思维为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当然也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抓手之一。但是,新事物的崇尚往往会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正在向数据强国迈进。我们在数据的发展上,还有巨大短板和空间。 不过,最大的问题不是术的层面的问题,术的问题的解决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问题在于道的层面,这就是:随着数据技术的升级完善,背后的哲学贫瘠问题如何应对?这也是应对信息化、智能化负面效应的根本! 当然,中国目前还不是数据强国。我们真正需要的数据技术还十分短缺,数据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但着眼未来,我们最缺的还是数据背后的精神、哲学和引领,这才是数据时代的发展制高点。 什么是数据哲学?什么是数据精神?什么是数据引领? 简言之,就是不能让人在数据的海洋中迷失。这,恐怕就是数据时代的一个红色警戒线!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