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庆祥:2022年是需要哲学立言的时代

 我的书摘0898 2022-01-26

这是“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2022年,是需要哲学立言的时代。人们面对的问题,感知层面是日常问题,认知层面是科学问题,理性层面是哲学问题,需要哲学反思。

从中国成功寻求解释框架。讲好中国成功的哲学故事,就要从中揭示中国发展逻辑及其具有本源意义的系统结构,进而从中寻求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方案。中国发展逻辑,以“党的领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动力-平衡-治理”“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单向度突显-全面性展现-协调性彰显”等表达出来,蕴含“以党的领导力量为主导的人民主体力量、市场配置力量、社会动员力量、文化凝聚力量、生态滋养力量、世界和合力量”构成的系统结构,称“系统力量结构论”,它具有本源意义,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一种哲学解释框架。

文章图片1

从中国道路寻求人类文明。中国道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人类文明是中国道路的内核,哲学是文明的灵魂。文明与“人”相关,它为个人“立法”,为他者立德,为人民立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世界立太平,它尊重自我,但超越自我,关怀他者,注重“我们”;文明与公平正义相联,“公平”强调衡量标准上坚持“同一尺度”,“公正”侧重价值和伦理评价及其正当性,公正必须是公平,公平未必都是公正;正义即公平和公正有机统一。

从不确定寻找确定。“两个大局”交织及导致的“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构成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不确定显得信仰更加重要,信仰因不确定而强调,因确定而建立。哲学要在不确定和确定之间发挥作用,既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厘定事物边界,否则便是模糊,也要超越边界,否则易画地为牢;哲学因多而归“一”,不然会分化,也不忽视“多”,不然会导致某种“固化”。

从对“是”的追问确定“干什么”“怎么干”。对人类活动进行哲学追问,无非解答四个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四个问题分别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有关。“是”回答事物之本质,具有本体论意义。一些人对“是”什么没有自觉,结果使“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难以归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解答的时代课题,其提问方式皆为“是什么、怎么干”。其启示是:做事之前首要搞清楚“是”什么,之后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从小局见大局。每个人都处在“小局”处境中,易形成培根讲的“洞穴假象”,即“井穴思维”,它把自我罩在井穴思维之笼中,以“井穴思维”观世界、看事物、对他人。所以会出现从“我的处境”看是对的,而在整个社会环境看却是错的。这需要哲学思维出场。哲学不忽视小局,更注重大局,从大局看小局;哲学不忽视局部,更强调全局,从全局看局部;哲学不排斥要素,更关切系统,从系统看要素。

从存在境遇走向直面问题。人在其存在境遇会遇到问题。面对问题会出现三种情景:逃避问题导致出现大问题;只解决眼前与我有关的问题却引发新问题;从全局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哲学直面问题,哲学注重从系统、根本、全局入手,为解决问题提供框架。如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它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